山人教授在我上則「一致的人生」留言:之前你寫著酒神的文講到卡夫卡說的兩個罪惡源頭、我是這麼寫著的「不耐煩是考驗執著心;漠不關心是測試同理心」人要是不能一致;很多時候就是因為不耐煩;好事都是多磨的;如果不是那種天生就是來跑長跑的;有毅力的話、一定可以跑完。還有一種人很難一致:不認識自己的人。
另外蘇文鈺教授表示:不是他們變了,只是以前他們隱藏了他們本來就是個怎樣的人。
我比較認同「不認識自己」的說法,我們台灣的教育能夠在體制存活而且表現優秀,通常都沒有時間認識自己。
我小時候家裡沒有浴室,洗澡是在廚房走道旁邊,當然也沒有鏡子。我開始有浴室洗澡是國中一年級開始。記得第一次真正看著鏡子裏的自己的場景,我至今還記得那時候的新奇和好奇。看著鏡中的我,那就是我自己,一個簡單的「我」,看似簡單,卻代表了無限的可能。
在這個時期,我拿到了「讀書三十六計」的武功秘笈(朋友吃飯時,我常常會因這本書被調侃'昨天晚上又一次)。那時候,我覺得我整個人生都還在等待我去探索。我一直以為只要成績好,就能找到真正的快樂。等到上了大學,才發現生活和我想像的完全不一樣。
我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偶然發生的,當然還有一些是我自己決定的,但是這些決定並不總是像我能夠掌控的。
我覺得重要的決定好像是自然而然發生的,而不完全是我控制的,我們無法完全預見我們的決定會帶來什麼後果,比如在我們真的與某人結婚或有小孩,誰能真正明白婚姻或養育孩子意謂著什麼?
很多選擇都伴隨著特殊的感覺,齊克果提到的「自由的眩暈」,這種感覺來自於我們內心沒有確定的東西來指引我們作出特定的選擇。這種不確定性讓我們回到對自我身份的探索,我們的潛力遠超過我們實現的部分,我們真正瞭解和展現的自我只是冰山的一角。
認識自我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隨著時間和經驗的積累,人的看法和理解可能會發生變化。清楚地瞭解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並理解它們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決策。
花時間思考自己的想法和行為,以及它們背後的動機。對過去經歷的反思,以及對自己如何應對不同情境的觀察。
我很多臉友都是台灣典型最好的學生,自己回想一下,求學時代花多少時間在認識自我?沒有這種美國時間吧!
原文出自李忠憲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