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吳介民,由思想坦克授權轉載。
美中關係長期而深刻影響台灣的政經局勢,在經濟領域,攸關台灣的發展策略與產業升級;在政治領域,牽動台灣的民主進程(民主化或民主倒退疑慮)、政治認同、國家安全、主權與國家條件。
過去幾年,美中對抗局勢快速發酵,尤其今年初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加上中國在香港閃電部署國安體制,導致美中國關係急遽惡化,而加速美國制裁和對中脫鉤。美中對抗至少可以在四個戰線密切觀察:印太戰略、科技戰、Covid-19肺炎防治、香港攻防。這四條戰線都牽涉到台灣,也悄悄在模塑台灣政治經濟的新樣貌。
美中脫鉤,從淺到深,涵蓋面可以很廣,從一般熟知的供應鏈與科技領域,例如美國對華為的打擊,到金融領域,到公民社會,甚至深入到資訊與知識體制(Robert Daly)。目前美國對中國的脫鉤政策,基本上還在第一層。但在美中對抗惡化下,脫中化正在加速;未來走向仍不確定。
關於脫鉤,若從總體戰略觀點,精準意義是「將中國從美國主導的資本主義體系剔除」。這其實並不容易,因為中國重新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已經四十年,而從1992年起算,也將近三十年。中國與全球經濟的交互依賴程度已經很高。正因為如此,美中對抗是否真的會升高到冷戰格局,我們仍須小心假設,如實檢證。
設若有一天「新冷戰」終成定局,那麽把全球供應鏈從中國脫鉤,將成為新冷戰的經濟基礎。在此過程,印度需擔當重任,承接過去三十年中國的代工製造角色,作為新的世界工廠,製造消費品提供西方,並且要能夠逐漸展現「印度市場」的購買力。而台商作為資本主義核心國家的「半邊陲手肘」,也將持續扮演將全球供應鏈轉移到印度與其他國家的角色。
事實上,台商在過去十幾年已經將傳產供應鏈帶入越南,而部分台商也正在緊鑼密鼓前往印度設置組裝廠。目前討論印太戰略,主要針對地緣政治與軍事結盟,但地緣經濟與全球供應鏈重整也是其關鍵一環。此歷史過程將充滿變數與戲劇性。
但無論如此,中國在美國圍攻之下,加上愈來愈多西方國家對中國高度警戒、西方民間對中國產生負面觀感,使得中國政府高度焦慮,同時出現兩種看似矛盾的情緒,一方面是對美國求和放軟,另一方面則是持續威嚇脅迫,特別是針對台灣與香港,但也針對美國和歐洲,所謂「戰狼外交」在對付捷克參議院長訪台上更畢露無遺。
中國本身政經情勢與對外關係環環相扣。中國對全球投射影響力的能量,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基本國力,包含經濟、軍事、外交等硬實力領域。沒有硬實力,軟實力、銳實力都是空洞的宣傳。因此,中國經濟未來走向,就攸關中國對全世界、包括對台灣的影響力投射。
中國經濟成長總體而言,從2014─15年之後就趨向明顯減速(個別產業有差異)。而在美中貿易戰、科技戰下的「脫鉤」壓力更顯左支右絀,Covid-19疫情更讓中國經濟處境雪上加霜。中國經濟指標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變化之一,是近年來固定投資急速下降。反觀過往,特別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乃以投入大量資本來拉動成長。
最近,中國領導提倡走所謂「內循環」策略,主要是回應美國脫鉤的論述。所謂內循環就是以內部市場為主的自給自足路線,如果真搞起來,就是扭轉了中國過去四十年的「外貿導向工業化」主軸,也是逆轉了促成「中國崛起」的基本發展策略。內循環目前還在放汽球、吹口哨階段。習近平最近仍在重申中國繼續在金融領域對外開放,則是對外釋放相反的信號。比較平衡的中共宣傳用語,是同時注重國內外市場的「雙循環」。
無論美中脫鉤的具體效應如何,未來中國還是會跟它勢力範圍內的國家盡力維持貿易關係,包括東南亞、中東、非洲、拉美、一部分歐洲國家。中國必須從這些國家當中獲取原物料,而這些國家也是中國生產的消費品(包括5G通訊設備)的重要市場,更是外匯來源。
所以,即便在美中脫鉤情勢下,中國未來的貿易量也不會快速萎縮。但總體而言,美中脫鉤如果持續走下去(甚至於美國盟邦也加入脫鉤行列),中國除了經濟成長加速著陸,對中國最傷的是高科技取得上的障礙(美國封殺華為已充分顯現此點),恐將讓中國現代化的速度整個慢下來。
在半導體業,中國從台灣挖角人才(也從其他先進國家挖角),迂迴深入台灣(及其他國家)投資獲取技術,早已是現在進行式。例如,新竹某個半導體設計廠商聚集的工業區,因為中資深入而有「匪區」之稱。許多專家都不看好中國半導體製造業發展,原因除了在美國抵制下,難以獲取最先進的設備,更深層是中國缺乏在晶片製造上如同台灣的製造文化與經驗累積。同時,美國封殺步驟接二連三,從華為、進到騰訊微信(WeChat)、到ByteDance的TikTok,現在連中國最先進半導體製造商中芯國際,美國也正在盤算將之列入制裁名單之列。
中國「缺芯之痛」苦悶已久。2015年,「中國製造2025」公布的「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第一個項目就是半導體產業,它所宣示的目標基本上已達標無望。在美國發動科技戰之下,中國不得不在半導體產業加緊升級努力。美國抵制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力道非常巨大,以致最近北京放出消息說,今年十月將提出的「十四五規劃」(第十四個五年規劃),預期在相關技術領域投注10兆人民幣,「力挺發展第三代半導體產業,對此項任務賦予當年製造原子彈同等的高度優先性。」這個雄心勃勃的宣稱,究竟能否達標超車美國,或相反地,胡亂「放衛星」導致產業發展反挫、鼓勵更多尋租詐騙行為(例如剛垮掉的武漢弘芯)?全世界正在注視。
美中科技戰下的脫鉤,正在踩油門。另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統計,日本產業也在加速脫中。台灣位居「地緣戰略家的必爭之地」(張忠謀之言),台灣既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民主集團的經濟盟友,也是美國為首的準軍事盟友;但同時,台灣又供給大量的高科技電子產品給中國(2020上半年台灣輸出到中國的半導體產品不減反增),因此台灣過去幾年,一直處在一個關鍵而尷尬的地位。
隨著台積電在美方壓力要求下對中國華為海思「斷鏈」,2020年9月15日之後將完全斷供。不久前,聯發科成為美國新的關注目標,起因於8月17日,美國將38家華為子公司增列入實體名單(黑名單),這波制裁將涵蓋現成晶片設計,也就是華為可能尋覓的第三方IC設計商,據報導聯發科因此受波及。
同時,美國也正在對中國進行外交戰與軍事制衡(南海、台海、東海),在這些美中對抗的引爆點上,台灣都有程度不等的國防安全與國家利益涉入。
總體而言,美中對抗升高,美台關係升溫,呈現明確的掛鉤現象。因為美國加碼支持台灣,北京對台灣文攻武嚇更加囂張,但華府對台灣的安全保證則同步提升,日前還刻意公布1982年中美簽訂《八一七公報》時,對台灣提出「六項保證」的內部電文。搭配美國在台海及周邊的頻繁而密集的軍事動作,美國對台海安保行之多年的「戰略模糊」,正在向「戰略清晰」移動。
從這個角度看,美中對抗除了是台灣盤點產業發展、重新擬定產業升級策略的契機,也是台灣鞏固「國家條件」的一個機會之窗,但是要做到何種程度,要看美國的具體支持、台灣政府的評估與領導能力,當然更不能忽略台灣民間的支持力度。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