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長薛富盛表示,2030年國家自定貢獻減碳目標為24%加減1個百分點,未來在科研發展基礎上不是不可能;也評點核廢在無法處理、不能再利用的前題下,仍應依非核家園為目標。
總統蔡英文2021年宣示台灣將在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國發會於去年公布淨零階段目標,2030年國家自定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s)減碳目標為24%加減1個百分點。
薛富盛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時表示,雖然很困難,但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也不是不可能。
薛富盛說,用現在的科技預測,5年、10年甚至30年後可能沒辦法;但他以電燈為例,小時候用的白熾燈、接著變成日光燈、現在已經是LED燈,同樣的亮度,節省的電卻多很多,代表在科技研究發展上是有機會的。
他提到,由於淨零路徑的主要考量是以能源為主,因此以碳為原料的產業,如鋼鐵業的衝擊很大。
薛富盛進一步說明,如鋼鐵冶煉,氧化鐵要還原成鐵,現在歐盟、瑞典,已有研究用氫氣將氧化鐵還原成鐵;而瑞典在2026年就有機會商業化,也就是未來在能源的使用效率上,可以改用氫能、不含碳的原料。
同樣也是能源議題,薛富盛在2013年時曾任經濟部核四安檢專家監督小組專家之一。時至今日因總統大選,核電議題又再浮上檯面。
對此,薛富盛提出2點,首先,國家政策就是非核家園,已經非常清楚;第二,就科學角度,現在要求的是「資源循環」,也就是製程產生的廢棄物有沒有辦法處理、再循環。
他強調要「以終為始」,事業單位在開發計畫中,就要規畫如何處理最終的廢棄物;從這個角度來評估台灣是否有辦法處理核廢料的問題,之前累積的是否有辦法解決等;「不能事業生產完後卻成為社會的問題」。
(新聞資料來源: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