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蕪菁雜誌專欄》穩健改革的困境

圖片來源:中央社

近一段時間「交通戰爭」似乎成了台灣最火熱的政治議題。

當然,台灣的交通,尤其是行人權益的部份,堪稱世界級的糟糕,完全搭不上台灣現有的經濟與社會發展程度。

但我必須逆風講出我的憂慮:我覺得現在網路上關於交通安全議題的討論,戾氣愈來愈重,愈來愈沒有建設性。而我也要危言聳聽一下,這種沒有建設性的討論方式,如果大家不克制一點,很可能搞到最後,不要說好不容易起個頭的交通改革,會毀於一旦,可能連台灣的國運也會一整個賠上去。

一、不要陷入「階級鬥爭」的僵局

交通安全、行人權益,誰不贊成?但是對社會事有多一點的理解以後,就會覺得這件事的錯綜複雜,各方利益考量尖銳對立,簡直到了無法措手的程度。

就拿最典型的例子「騎樓淨空整平」來講好了。台灣除了六都重劃過的區域以外,大多數的舊市區與次級城市,其實都很難騰出足夠的路寬來做人行道。那麼空間就只能往騎樓裡面找。但是,要做騎樓淨空整平,首先受到衝擊的就三種人:在騎樓做生意的攤商、還有依賴騎樓停車空間的機車族,再來就是跟隔壁騎樓有落差的住家。

這是一種弱弱相殘的局面:行人是台灣交通亂象中的受害者,這點毋庸置疑。但是在騎樓做生意、在騎樓停車,或是有騎樓整平問題的住戶,其實也不見得是多有優勢的階級。

有好些行人路權倡議團體,他們講話的方式,有一個很大的盲點,就是一定要劃分敵我。大概是從一些黃白支持者粉專開始興起的風氣吧!有些人一講到利益抵觸的對象,一律先扣上一頂「既得利益者」的大帽子再說。然後看到政府,不管有沒有作為,一定先扣上「無能」的大帽子再說。

但這就讓整個議題陷入你死我活的僵局。在騎樓做生意的人,並不見得就是多有錢多傲慢。事實上,行人安全問題,對行人來說是方便性與安全性的問題,但對於很多小攤商來說,就是「有沒有錢可以養家餬口」的問題;並不是說前者不嚴重,但後者的迫切性其實比前者大得多。

如果不能理解「對方也是有無奈」的立場,只是一廂情願地想要有個政府幫自己掃蕩掉一切反對聲音,在民主政治的框架下,這是絕對做不到的。

二、不要讓穩健改革者受到最大的懲罰

這裡要聊一下新竹市。

其實民進黨縣市長,對於人本運輸、行人權益都是比較親善的。遠從陳水扁、謝長廷,近至鄭文燦、林智堅,即使台北以外的縣市行人權益還是相當糟,但至少民進黨縣市長還有「從零分做到三十分」的努力。

問題是,這樣的努力,最後給市長與民進黨帶來了什麼命運?

林智堅應該算是近年來,台灣各縣市長裡面,最用功在做行人權益這一塊的。從火車站沿中正路,到城隍廟前北門街,以及綠園道、護城河,漸次推行騎樓順平。

這是個很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林智堅有得罪北區的攤商嗎?得罪很大。而且新竹舊市區是新竹傳統上比較支持民進黨的區域,在這裡搞騎樓順平,等於是在趕跑自己的核心支持者。

但是在網路上關心行人路權的新竹市民,有因此比較肯定林智堅嗎?沒有。而且因為親黃白的政治色彩,這些人反而成了高虹安的熱心支持者。

然後呢?人去政息,林智堅過去實施騎樓順平的路段,現在基本上已經恢復原狀了。

林智堅(資料照)。圖片來源:中央社

熱烈支持某項議題改革的人,興高采烈地,用自己的聲量和選票,親手斬斷了改革的幼苗。沒有什麼比這件事,更能反映出台灣民主政治的荒謬性了。

這幾年,台灣的政局一直給我一種感覺是,「穩健改革者受到最大的懲罰」。從行人路權,到環保,到性別平權,都深深讓我有這種嘆息。

三、改革與政黨輪替未必是等號關係

民主政治有一個邏輯,就是「政黨輪替才能推動民生改革」。我並不反對這個邏輯。但揆諸東亞各國的政治史,實際情形似乎跟這個邏輯有點落差。

「交通戰爭」這個名詞來自日本。日本的道路交通狀況最差的時間點有二:1950 年代下半葉和整個 1960 年代,還有橫貫整個 1980 年代。

很多路權倡議團體,都拿日本在這兩個時期的作為來當範本。

但眾所皆知地,自民黨幾乎是日本的萬年執政黨,除了 2009-2012 約三年間短暫有過政黨輪替。而上面所述的兩個「交通戰爭」時期,不但都是自民黨執政,而且還是首相更迭不太頻繁的穩定政局。

「第一次交通戰爭」時期的首相是岸信介、池田勇人與佐藤榮作。岸信介是有「昭和之妖怪」之稱的強勢首相;佐藤榮作更是做滿將近八年(這記錄後來才被自己的姪外孫安倍晉三打破,而岸是佐藤的親哥哥);池田勇人做滿四年,要不是癌逝,也可以做更久的。

「第二次交通戰爭」時期的首相主要是另一長命首相中曾根康弘。
另一個經常被路權倡議團體拿出來講的,是新加坡。而新加坡的政治穩定程度,我想應該不需要我多做解釋了。

當然長期執政一定會有組織惰性、利益固化的流弊。但是讓不成熟的激進改革派上來,往往會搞到整個社會四分五裂,弊端更大。怎麼樣能夠得到一個「成熟的改革派」?先從就事論事、參與體制內改革開始吧!在旁邊看人挑擔不吃力,講大話都很容易,但是對於改革一點實際效果也沒有。

四、要推動改革,更需要深入瞭解博弈賽局的本質

相對地,如果我是一個基礎不穩定的執政黨,我在面對交通改革議題的時候,一定會更難以下手。台灣現在其實就是這種狀態。

很多中產階級為主的都會行人權益派,都會有一種浪漫的想法,覺得他們是在跟「傲慢的有錢開名車四輪族對抗」。

但事實上,從選票的觀點切入,這個政治博弈其實是弱弱相殘的:利益真正互相矛盾的兩大群體,其實是中產都會行人權益派,和廣佈底層社會的中小攤商(這些人比有錢人更依賴機動車輛)與機車族。

利益互相矛盾並不表示政治上要互相對抗。但是台灣的中產階級知識份子,在論事的時候,往往有一種極度自我中心的傾向。對更有錢的名車族,有著嫉妒性質的情結。對於其他同樣弱勢的人群,則有著歧視性質的鄙視。而對於政府,則是難易度不論,「沒有一百分就是零分」式的頤指氣使。

但是,來到選舉的時候,中產階級知識份子的動員能力是最糟的、對政治賽局博弈的理解程度也是最差的。

反倒是他們瞧不起的,動輒以「8+9」稱之的基層群眾,透過地方派系頭人的號召,反而能夠形成較強的政治影響力。

那有人會說:「難道我們中產階級團結起來投給第三勢力,不算影響力嗎?」

我只能說,在台灣不是。台灣的第三勢力非但不成氣候,而且心性不定,隨時會為了利益與聲量,拋棄過去的理念,翻臉如翻書。靠太陽花起家的柯文哲,現在竟然要重啟服貿了;而整天講反黑道反紅媒的黃國昌,現在看到中天都會繞過去,更不要說對顏家一點脊椎骨都挺不起來。(事實上,在世界上很多成熟的民主國家都不是。如果第三勢力真的這麼有作用的話,英美不會形成穩定的兩黨制,而日本也不會自民黨萬年執政。)

反倒是民進黨,遲鈍歸遲鈍、素質參差不齊的情況也蠻嚴重,但到最後動員通過同婚法案、選罷法排黑條款、平均地權條例這些硬仗的,終歸都還是他們。那些第三勢力跑得不見人影。
​​
兩黨政治當中,有一個願意損耗自身政治能量,去配合改革議題的大黨,其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我可以理解關心改革的人,很多時候是對民進黨恨鐵不成鋼,也常常會有「藍綠一樣爛、寄希望於第三勢力」的想法。

但我必須老實告訴大家,目前最有政治能力、也尚有意願配合改革的,也還是民進黨。國民黨是堅定站在反改革的一邊的。

至於第三勢力,我不反對培養第三勢力,來為國民黨邊緣化以後的正常國家做準備。但是,我的忠告是,由下而上,先從地方做起、慢慢培養。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太早把第三勢力拱上全國性舞台的結果,我們也看到了,他們非但無法掌握縣市長、中央民代的龐大政治資源,而且迷失在全國性的虛榮聲量裡;從富於理想的那個政治素人,逐漸黑化成除了嘩眾取寵賺聲量、汲汲營營於跟國民黨聯手夾殺民進黨以奪權,但在日常政務上一點實事都做不了的聲量廢人。

不只是交通安全議題,在任何的進步議題上,我都是這樣看的:

  1. 先顧好國本,國本不存,什麼進步議題都是空談
  2. 在中央層級,必須跟有足夠政治信用與封建力量的大黨結盟合作。不可躁進,最忌過度吹捧第三勢力,結果形成「跟反動派一起夾殺穩健改革派」的賽局。
  3. 培養第三勢力,請從地方做起。太早給他們全國性的聲量,只是愛之適足以害之。

以上。

原文出自蕪菁雜誌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