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男孩用英文翻譯台語的過年娛樂節目,突然在同溫層爆炸開來,
我一個大一時一句北京話都不會講,
語言本來就是極其敏感的政治問題。
當年在德國,
政治上很難區分說話和行動,因為說話意味著行動。
講英文的時候,雖然不見得了解其中的含意,
台語在歷史上曾經受到刻意的壓迫與貶低,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做「成功的諷刺」,很少人按讚,
成功的諷刺作品是在尊重受害者的痛苦之下,
Kurt Tucholsky 說:諷刺作家是一個冒犯別人的理想主義者:他希望世界變得美好,
看了那個節目之後只要問一個問題,觀眾會不會認為英文更高尚,
這是不是一個聰明的政治操作?讓看的人自己去判斷?
原文出自李忠憲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