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科技部長陳良基、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及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曾一同召開記者會,宣布將推動人工智慧科研戰略;三年後,他們三人再度齊聚一堂,細數成果。杜奕瑾就指出,當初他回到台灣說要成立「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許多人認為台灣怎麼可能找到那麼多軟體人才,後來證明,台灣不但人才多,也吸引國際大廠爭相成立 AI 研究基地。
科技部長陳良基、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及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 10 日再度同台一同召開記者會,檢視 AI 人工智慧科研戰略成果。
杜奕瑾致詞時指出,當時的記者會很像「三個人的一意孤行」,不少人都告誡他千萬不要回台灣做人工智慧,理由不外乎是沒有好的軟體人才、台灣市場小、無法做出國際級大公司;但現在證明,他當時不但在一個星期內就招募到足夠的人才,還不斷擴大招募,甚至吸引他的老東家在台灣設立 AI 研發中心。
杜奕瑾更進一步指出,在成立實驗室後,又有人質疑他是在單打獨鬥,懷疑台灣怎麼可能打造出 AI 生態系,現在證明台灣真的可以。他說:『(原音)在第二年、2018 年時,就看到國際主要軟體公司,一個一個就在台灣成立軟體研發中心,因為他已經看到台灣的人才,他已經看到台灣 ICT 產業的強項。』
唐鳳致詞時也指出,三年前的記者會上,不管台灣或全球對 AI 會如何發展都是未知,甚至很多社會學家認為AI會讓貧富差距加大,但現在證明台灣至少是樂觀的,關鍵就在於台灣的「開放式創新」。她說:『(原音)我們在台灣的做法就是說,所有人在發展的過程當中,可以集體去檢視,這個資料哪裡來的,資料級的平台每個人都能去運用,資料裡面如果有一些偏見的話,大家不是去罵,而是把它補上。』
科技部長陳良基則表示,當時科技部的兩大策略是架設「AI 主機」及建置「資料庫」,現在超級電腦「台灣杉二號」在全球排名前 20 名,語料資料庫中,中文長達 2 千小時、台語也有 200 小時,都為 AI 應用打下基礎。
(新聞資料來源:中央廣播電台)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