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佛大學胡佛檔案館已正式公開完整的蔣經國日記,對於國家領導人面對突如其來的災害時,蔣經國寫下「惶惶不安,數夜失眠」的心情,顯示國家領導人難為和內心承受的壓力。
暫存胡佛檔案館的蔣經國日記自 3 日起正式開放外界閱覽,日記的年分涵蓋 1937 年 5 月至 1979 年 12 月底,其中 1948 年日記佚失。 1937 至 1940 年及 1945 至 1949 年的日記是謄抄本,其餘皆為蔣經國親筆原件。
關於台灣退出聯合國,之後多國斷交,到了 1979 年美國確定宣布與中國建交,身為風雨飄搖外交處境的領導人心情是外界關注蔣經國日記的焦點之一。
把時光撥回 1977 年 3 月,當時台灣南部發生乾旱,農民無法播種,然而 3 個月後卻豪雨成災。時任台灣行政院長的蔣經國,在日記有幾個篇章記錄他在決策之外,面對突如其來災情的心中感受。
「全島無雨」、「天久不雨」、「天仍不雨」, 1977 年 3 月 16 日之後接連數篇日記的開頭,內容都在寫蔣經國內心世界的「為農民之憂而憂」。
「全島得甘霖,心為之喜」,是當年 5 月的轉折,但沒多久到了 6 月,南部竟豪雨成災,「矛盾衝突、萬物難料」。
1977 年 6 月 9 日蔣經國日記記載:「前月看到太陽就擔憂,因為是天旱,近日則聽到雨聲而怕,因為水災,不論是旱災或水災,皆對百姓大不利,於心惶惶而不安,數夜失眠…」
「從私人日記可看出,面對那些對社會帶來重大影響的災難,領導人的關切與壓力都是一樣的。」胡佛檔案館東亞部主任林孝庭對記者表示,不同時期的國家領導人,面對意外的天災時,他們焦慮的心情相仿,現在是疫情,在過去可能是旱災水患。
「不要讓珍貴的歷史記憶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林孝庭說,儘管對年輕一輩而言,蔣經國似乎已經是遙遠、模糊的歷史人物,但民眾若有機會讀到蔣經國日記內容,或許會有助於反省、思考台灣所面臨的處境、以及台灣未來何去何從。
「自己如再不從事改革,別人就要革我們的命」,是 1970 年代初期蔣經國日記中重複出現的自我警惕;同時林孝庭也看到蔣經國以「優先把台灣內部的基礎打穩」的領導價值觀。
胡佛檔案館堪稱是目前兩岸三地以外,保存台灣近、現代史資料最完整的地方,館內所有收藏都是重要的私人檔案文件,如日記、手稿、信函。
「胡佛對所收藏的每一份檔案、史料,都是嚴謹以待,在妥善保管與整理之後,公諸於世。」林孝庭說,以兩蔣日記為例,即使不是美國的總統或國務卿等級的領導人物,而是來自美國以外的政治人物,胡佛檔案館同樣地投入龐大的經費與人力、物力,以為後世保存歷史的用心,期望提供新的研究觀點。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