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貼文表示:「說統獨是假議題的只有兩種人,一種是蠢,不知道台灣真的面臨被統的危險;一種是壞,要讓人不覺得台灣有被統的危險。」這個評論應該是針對之前學姊的發言而來,到底學姊是蠢還是壞在這幾天一直出現在臉書的河道上。
我不太能夠只用一個字就來形容這樣的一個人,借用「校園美女」這首歌的歌詞的兩句,「你的世界有太多的天堂」、「你的笑容總不解人間憂傷」,其實有一個心理學或法律上的用詞「故意失明 Willful Blindness」可以形容這樣的年輕人。
故意失明是法律中用來描述一個人試圖透過故意避免對不法行為承擔民事或刑事責任情況的術語。讓自己不知道會使他或她承擔責任的事實。法律無法原諒故意失明的人,不了解法律而犯下違法的行為依然要接受法律的制裁,沒有不知者無罪的空間,不管是不是故意不知。
在美國的一些毒品案件中,運送含有非法毒品的包裹的人往往聲稱他們從未詢問過這些包裹的內容是什麼,因此缺乏違法的必要意圖。但是這種抗辯並沒有成功,法院裁定被告應該知道包裹中的內容,從而行使了犯罪的魯莽行為。故意失明在心理學上有許多的研究,人類選擇的行為複雜,普遍的認知和情感機制有時有理性意識,但是一般通常沒有,感覺往往佔據理性思考的空間,我們可以知道,也應該知道,但不知道讓我們感覺更好。
因為我們熟悉自己,我們喜歡自己,我們喜歡與我們相似的人 – 或者可能與我們有一些共同點的人,因為對他們也覺得熟悉安全,人類希望自己感覺安全,被熟悉和相似的人所包圍,溫暖安全的圈子之外的一切都是我們看不見的盲點。
一種無意識並且被否認的服從和順從的衝動使我們免於對抗人群,為我們的慣性提供了友好的藉口,使我們失明,甚至對我們更好的自我。大規模故意失明造成的獨裁危機早就在歴史上形成重大災難,小規模的宗教迷信、火山孝子、一直到瘋狂的愛情迷戀,都是故意失明的行為造成的結果。
無論是個人還是集體,故意失明都不由單一的驅動力,而是有很多的力量。
如果故意失明的人愈多,整個社會就愈來愈多人故意失明,這不是壞或蠢這麼簡單的問題。
我們的失明源於每天做出小規模的決定,這使我們更加貼近自己肯定的思想和價值觀。對於這個過程最令人恐懼的是,隨著我們的自我越來越少,我們反而感到更加舒適和更加確定。我們認為自己看到更多 – 即使景觀萎縮甚至早就失明。
我們是誰,我們成為誰,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所愛的人。
原文出自 李忠憲 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