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陳威臣,由想想論壇授權轉載。
10 月 16 日,高雄市代理市長葉匡時在接受網路媒體專訪時,表示高雄輕軌第二期工程,在大順路區間因沿線居民反對,因此無法維持原有方案,並抨擊前市府興建輕軌的策略。
此話一出引發正反兩面的意見,並且將台灣是否適合發展輕軌的議題浮上檯面。近年來台灣由於都市發展,產業轉型以及空汙與環保的考量,不但鐵道復權,對於環境衝擊較小的輕軌,也開始在台灣發展。
目前除了已通車的淡海輕軌綠山線與高雄輕軌環狀線一期之外,包括已動工的淡海輕軌藍海線、安坑輕軌,已進入工程評估的基隆輕軌、八里輕軌、泰山板橋輕軌、深坑輕軌、台中機場捷運等,讓台灣踏入輕軌的全盛時期。
不過台灣過去除輕便軌道(像是糖鐵、林鐵等)之外,都會區並無軌道系統,加上台灣過去的交通發展,讓台灣成了機車大國,也因此有不少台灣並不適合輕軌的意見,並擔心未來輕軌通車之後,併用軌道區間可能會發生碰撞事故,以及造成交通阻塞。
事實上,這樣的考量並非沒有道理,鄰國日本曾是路面電車大國,但 1960 年代開始,因為經濟起飛與內燃機車輛的普及,讓路面電車成了阻礙都市交通的元兇,最後遭到拆除,如今除了廣島市(日本現有最大規模的輕軌系統),以及二線都市之外,絕大多數的路面電車全都消失了。
不過近年來由於日本人口逐漸高齡化,加上高齡者肇事事件頻傳,也讓日本社會開始討論,該如何讓高齡者能夠在減少駕車的狀況下,提供最佳的公共交通,而過去面臨類似問題的歐洲,則是發展出新型態的輕軌 LRT 系統。
由於輕軌相當程度的減少空氣污染與碳排放,因此是相當環保的公共交通工具,加上安全且時間容易掌握,讓高齡者便於搭乘,因而成為歐洲最受歡迎的公共運具。
這股 LRT 風潮如今也吹向日本,包括原本就擁有路面電車的札幌、函館、富山、豐橋、松山等城市,以及神戶、盛岡、前橋、宇都宮、靜岡等目前沒有軌道線的都市,都有路線擴充、延伸與建設的構想。
其中最積極,並付諸實行的就是宇都宮市了,這座北關東規模最大,人口高達52萬人的都市,由於高度成長期都市規模發展迅速,自用車輛需求暴增,最後發展為日本首屈一指的車輛社會。
不過近年來由於人口結構的改變,讓現有的交通系統無法負擔,尤其是市中心壅擠容易塞車,讓公車塞在路上,耗費通勤時間,加上高齡者增多,在公共交通不便的情況下,市中心區的消費產業逐漸空洞化,這都讓宇都宮市役所,決定興建 LRT。
這條芳賀宇都宮線全長約 14.6 公里,造價為 458 億日圓,不過由於來自中央與栃木縣的補助,因此宇都宮市只需負擔 100 億日圓,加上預算償還期間為 20 年,每年只需負擔 5 億日圓,也因此宇都宮樂觀看待這條將在 2022 年完工通車的 LRT,目前規劃在尖峰時間每六分鐘就可發出一班車,以方便當地民眾。
另一個 LRT 復權的案例,則是位於北陸的富山市,這座 42 萬人的城市,除了新幹線與在來線(JR 西日本與愛之風富山鐵道)之外,還有兩家軌道業者,分別是富山地鐵與富山輕軌。
富山地方鐵道(簡稱富山地鐵)除了鐵道線之外,並經營富山市區的路面電車。不過富山地鐵也曾遇到搭乘人數降低、年連虧損的狀況,邁入 21 世紀之後,由於軌道復權,因此在 2009 年完成新增丸之內到西町的路線,連結原本的兩條市內線部分路段,形成另類的環狀線。
目前富山地鐵環狀線,每 10 分鐘就一班車,只需 27 分鐘即可繞環狀線一週,票價 200 日圓均一,65 歲以上高齡者,從富山市內各地前往市區,搭乘公共交通只需負擔 100 日圓,而且高齡者只要繳回駕照,都可領取兩萬日圓的交通券,也就是說可以搭乘 200 次,這讓當地高齡者們相當便利。
這樣的制度讓當地在 2008 年只有 445 人繳回駕照,到了 2018 年增加到 1899 人,對於降低高齡者駕車肇事的風險,有相當大的助益。除了富山地鐵,原本的JR富山港線,因經年虧損,在 2006 年將路線 LRT 化,改為富山輕軌,並且購入新式車輛,由於班次增多且停靠站增加,因此獲得沿線居民的歡迎,開業第一年開始就有盈餘。
現今的富山站,因北陸新幹線緣故而大幅改建,讓市內軌道線的起站改由富山站出發,讓民眾搭乘更加方便。由於 LRT 在富山受到相當的歡迎,也因此 2020 年 3 月,富山地鐵與富山輕軌將合併統合,並且將雙方的路線連結,屆時富山市內的住家,每 700 公尺擁有輕軌站的比例高達 98%。
富山屬於豪雪地帶,每到冬季為了道路除雪,得花上相當高的經費,也讓通勤族與高齡者相當不便,改以 LRT 作為主要運具,除雪範圍變小,且較不受天候影響,通勤交通相對便利,因此讓富山打造成“Compact City”
這兩個例子是目前日本最積極發展輕軌的都市,而大受外國觀光客歡迎的京都市,近年湧進龐大的人潮,導致當地居民依賴的公車系統,全塞滿觀光客。不但當地居民怨聲載道,就連遊客也是玩興盡失,也因此輕軌系統 LRT 的便利性,最近又被拿出來討論,期望成為解救京都交通的救世主。
事實上,京都市交通局在 2007 年,曾經利用公車進行 LRT 的交通試驗,沒想到因為民眾反對,最後沒能成功導入輕軌系統。十多年後市區交通嚴重壅塞,也讓當地的店家,轉為期盼政府能夠興建 LRT。
由於京都早在 1895 年就興建路面電車,是日本第一個擁有路面電車的都市,只不過由於市區狹小,影響汽車交通,最後在 1978 年全面廢止,目前僅剩下私營的京福電鐵,擁有兩條貫通市區的鐵道線。
如今的發展,也讓京都出現 LRT 的夢想,逐漸成形,但是否能夠完成,還得有賴政府的決斷與居民的支持,不過位於東京的都電荒川線,則是自車輛依存社會脫胎換骨的一個實例。
過去的東京市電,是日本規模最龐大的路面電車系統,然而因都會交通的劇烈發展,導致路面電車不合時宜,而在 1968 年幾乎拆除殆盡,只剩下行駛於荒川區、北區、豐島區與新宿區的都電荒川線,留存至今。
荒川線之所以會留存下來,主要是因為沿線居民的需求,加上這條路線專用區間相當多,由於不會影響到一般道路的交通,得以繼續行駛。近年來都電荒川線逐漸轉型為觀光路線,使用的車輛也轉型為次世代的路面電車,加上全線為單一票價 170 日圓,獲得不少高齡者的支持,因此都電荒川線也成為矚目的焦點路線。
近年來,日本的人口結構改變,人口減少與高齡化,都產生不少過去從未有的問題,尤其是高齡者駕駛的風險增高,都讓輕軌開始受到重視。而台灣的狀況也與日本類似,生育率低高齡者比例增加,也發生多起高齡者駕車事故。
不過現有的交通習慣與環境,卻不見得適合輕軌的發展,也因此未雨綢繆,及早擬定發展策略,規劃適合台灣的公共交通系統,才能減少高齡者駕車,並維護國人的生命安全。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