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險不一定會成功,就結果看來失敗很可怕,可能努力好幾年,最後失敗了,這樣是浪費時間嗎?不管是工作、婚姻、家庭等等,最後的失敗難道就是完全失敗了嗎?
這個問題更深層的想法是:不要任何經驗比較好,還是不好的經驗比較好?
害怕遇人不淑不要結婚,小孩麻煩討厭、妨害自由又會啃老,困難的工作造成負擔,至於從事社會運動,充滿挫折又遇到許多自以為是的爛人。能夠走路為什麼要跑步?能夠坐著為什麼要曬太陽?能夠躺著為什麼要坐著?一直躺著有人送東西來嘴巴為什麼要起來?想到就會頭痛困擾的東西通通都不要,這樣是一個聰明的選擇嗎?
激勵人家去跑馬拉松的書,常常會提到兩個重要的觀點,第一是人可以改變,人的潛能無限;第二是什麼事情都不做、整天在三C上面閑晃,或坐在沙發上面看電視,其實就是死亡。
我中學成長的過程曾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都是孤獨一個人,我很喜歡一個人到異國去旅行,沒有旅伴、不想認識任何人,就一個人去、一個人回來。每個人都是孤單誕生到這個世界上,最後一個人前往死亡的國度。幸福的關鍵是他人,沒有與他人分享的過程,得不到快樂,那一個人孤獨的旅行是痛苦嗎?
不經思考持續努力的工作、時間過得很快,不管是在金錢的收入或勝過別人獲得的成就感,這種滿足通常很快就會褪色,甚至感到厭倦。不少人生命的寄托是旅行,因為只有脫離常軌的生活,即使只有幾天,能夠喘一口氣,所謂可以找到休息之後、重新開始的力量。
我的運氣很好,遇到的伴侶和自己很像,孤獨或共同旅行對我們兩人都不會產生任何問題。這種關係有點像是看著鏡子中的自己,獨立自主又互相依賴,充滿成長的新鮮感。孤獨可能帶來疏離感和恐懼,因為當我們面對孤獨時,我們也面對了存在的空虛和對意義的渴望。
「幸福」與「孤獨」之間的關係也值得深思,許多哲學強調內在的平和與滿足,認為真正的幸福來自於心靈的寧靜和對自我的深刻理解,而非外在的物質或社交需求。從這個角度看,幸福可能與孤獨並不矛盾,而是可以透過孤獨中的自我實現來達成。
死亡使我們的存在顯得更為真實,因為它揭示了我們生命的有限性。在面對死亡時,我們被迫思考什麼是真正重要的,這使得孤獨和幸福的問題變得尤為迫切。
死亡提醒我們,無論我們如何努力尋找幸福,這一切最終都將結束。因此,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找到意義和幸福,成為了每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不能與自己孤獨的相處是有問題的,只能孤獨的與自己相處也是有問題的,人生真的很難,也因為這麼難,我覺得機器人很難取代自然人,或成為自然人,而這世界有一個背後的定律存在。
面對死亡需要勇氣,因為我們必須接受生命的無常和不可避免的終結。這兩者都涉及到一種對自我存在的深入理解——在陌生或極端的情境中,我們如何選擇生活,如何面對不可預知的結局。這些經驗有助於我們理解什麼是真正的勇氣——不是無所畏懼,而是即使在面對未知和不確定性時,仍然選擇前行。
對死亡的思考能讓我們真正理解什麼是自由。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生命是有限的,我們才會認真考慮如何度過這段時間,如何在生活中尋找真正的自由。
人生唯一真實的東西是經驗,要創造自己的經驗最重要的是勇敢,不要讓別人告訴你世界是什麼,這樣的人生很浪費。
而如同丹麥哲學家齊克果所說的:人生最大的風險就是,在人生的第一階段不去冒險。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勇敢做出選擇,在孤獨之外要與人和社會國家連結,將生命一開始的小河流逐漸拓展,最後流入大海。人生最大的風險並非來自冒險本身,而是選擇不冒險所可能帶來的空虛和停滯。在孤獨中,我們探索自我,尋求內在的平靜;而在冒險中,我們與世界接觸,積累經驗和成長。無論是孤獨的旅程還是與他人的連結,這些都構成了我們生命的完整圖景。
勇敢是幸福的關鍵,在孤獨之後尋求與人的連結,不害怕不好的經驗,在不好的經驗當中尋求啟示,人生最恐怖的是留下一片空白、遺憾的閉上眼睛。
叔本華說:「人的一生,始終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擺盪。」
痛苦與孤獨不可避免,但它們是尋找生命意義的重要起點。孤獨教我們面對自我,冒險則讓我們超越自我。唯有勇敢承受失敗與風險,才能創造真正屬於自己的經驗。
在人生的河流中,我們或許會經歷彎曲與激流,但這些曲折正是成長的基石,也是將生命之河匯入無邊大海的必經之路。失敗本身蘊藏著啟示與力量;孤獨是探索內在的契機,能夠真正孤獨才有辦法與人和世界密切契合。
原文出自李忠憲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