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蕪菁雜誌專欄》台灣的市電是交流電

圖片來源:取自 蕪菁雜誌 臉書
簡單交代一下這件事的背景知識。
台灣的市電,是電壓 110 伏特、頻率 60 赫茲的交流電。
這裡啥是交流電啥是電壓啥是頻率不重要。只要記得一個事實:
大型發電機組停機跳脫→供電量瞬間減少→電壓和頻率都會突然下降。
尤其頻率,只要下降到一定程度,對全台灣的電器就會造成大傷害。所以只要頻率下降一點點(台灣的標準是 59.5 赫茲,持續五十秒),就要強迫電網做「低頻卸載」。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分區限電」,強迫全台灣的用電量減少,讓電壓和頻率回到正常範圍。
跟「缺電」無關,大地震的時候一定會有發電機組跳脫。道理很簡單,發電機大到核電廠、小到你家燒汽油的,都是高速旋轉的機械裝置。地震來了當然要停機,不然豈不歸組害了了?
你就想像看看,大地震來了,你會開著你家的車全速前進嗎?那豈不飛向天際!
這跟你車子裡裝有多少燃料、車子有多少馬力,根本無關。地震就是地震。
但是發電機一停機,要再恢復運轉,就需要時間了。水力最快,但也要數分鐘到十五分鐘才能上線;火力次之,大概要半小時到幾個小時(天然氣比煤電更快些);而核能最慢,要兩三天左右。
那什麼樣的供電方式,最不受地震影響?當然是不旋轉的那些:電池儲能,還有太陽光電。
尤其電池儲能上線最快,一到兩秒鐘就可以全力輸出。電池撐不了幾分鐘,但只要能撐過「59.5赫茲、持續五十秒」的那個降頻關卡,電網就轉危為安了。
當然大前提是,台灣的備轉容量要夠。不然電網穩住了,發電量供應不上來,還是白搭。
這次電網調度是三步曲:
電網頻率下降到 59.7~59.8 赫茲,啟動調度警報(時間 0)。
第一步是用電池儲能撐過那幾十秒的降頻關卡(時間 0+1~2 秒)。
第二步是水力電廠趕快放水發電(地震發生的當下,明潭電廠正在從下潭抽水到上潭。要在短時間內從抽水切換到放水,等於是讓馬達倒轉,需要一點時間。時間 0+20~30 秒)
第三步是讓火力電廠,尤其是天然氣機組緊急升載上線(時間 0+30~60 分鐘)。
幸運的是,太陽光電在這時候扮演了基載的角色。而核三廠這次不受地震影響,但也還無妨,因為台灣核電佔比不到百分之十,火力發電可以 cover。
還有不要再喊什麼「我不要缺電我要核電」了。想像一下這樣的場景:即使核一、核二和核四都上線,以花蓮地震影響的範圍,三個廠通通都要停機跳脫(更正,未達跳脫標準)。而核電一旦跳脫,就是兩三天回不來。
台灣現在的最大課題不是缺電,而是遇到天災地變的時候,電網要有足夠的韌性,不要整組當掉。這次花蓮地震,台灣的電網算是通過了一次大考驗。接下來,朝著「分散發電、分散電網、多元發電、機動調度」的方向發展,不會錯的。
圖片來源:取自 蕪菁雜誌 臉書

原文出自蕪菁雜誌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