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農藝女孩專欄》「情緒障礙生」

圖片來源:Pixabay 作者:Wokandapix

說到最近的「情緒障礙生」這個名詞,對一般大眾都很陌生。

青少年憂鬱症是近幾年才有人提起的概念,一般人認為「青少年又沒什麼生活壓力怎麼可能會有憂鬱症」,但其實青春期的大腦要經歷劇烈荷爾蒙變化,加上升學壓力、人際關係壓力,因此而感到上學痛苦的孩子很多,日本就有高比例的「不登校」孩子,指的是拒絕到校的孩子。

日本怎麼幫助「不登校」的孩子?有一位校長特意設置了所謂「SBS 教室」,SBS 為 step by step 的縮寫。不登校孩子可以先到 SBS 教室做為返回課堂之前的緩衝。

SBS 教室不立任何規範,進出完全自由,也沒有課表,想唸書、想發呆都歡迎,決定權一切交給學生;也沒有沒有固定班導,每天的陪伴員可能是教職員、諮商師或學生家長,有時一起打打牌,或是來場戀愛相談,讓上學變得更好玩。午餐時間、課外活動,本人如果願意,可以回到大教室參與團體生活,按照自己的步調一點一點融入大夥兒,當然也有順利從 SBS 教室「畢業」的人。

和同學處不來的國三女學生,待了半年 SBS 教室,期間被指派為文件收發小幫手,成功建立學生自信。

校方表示,不登校有一就有二,最怕就是習慣化,所以盡可能替學生創造與校園的連結,同時避免形成孤立心態。

日本的中學校長 武田幸雄:「杯子裡的水雖然還沒滿,但每天都在累積水量的孩子,教室裡一定都找得到。在這些孩子的水杯滿出來之前,如果覺得在教室很痛苦,不要忘了還有這裡。」

岐阜縣美濃市教委會教育長 島田昌紀:「學校照慣例採取措施,但不見狀況改善,學生是否患有身心症狀,不是學校能夠判斷出來的;透過醫學建議,了解到孩子需要怎樣的協助,讓家庭與學校的支援能有所應對,這是很大的優點。」

日本採取讓小兒科醫生與家長面談的方式來了解孩子不願意上學的原因:
小兒專科醫師 加藤善一郎:「焦慮這回事呢,就是會一直揮之不去,神經系統沒辦法好好工作;首先生活節奏要讓他先放鬆,這個是很重要的。」

與家長面談的不是教職員,也並非校園諮商師,而是國家認證的小兒專科醫師。主要研究不登校學童現象的醫師,透過家長了解學童生活行為,給予初步判斷,若諮詢過程醫師發覺有異,則會建議求助專業醫學,並導入專業治療。

反觀台灣,第一線教育者對青少年身心症不但陌生,甚至某些老師還會對憂鬱症的孩子冠以精神病的歧視。

有壓力的情況下人類總是戰或逃,如果不給孩子「逃走」的空間,遇到壓力就會演變成「戰」。

回到近日社群瘋傳的師生衝突影片,一個成人可以想的比一個孩子更多,可以請他到輔導室、可以請他坐到最後一排、甚至可以請他到圖書館或保健室度過一節課,解決方案這麼多,第一線教育者卻選擇言語刺激最後演變成肢體衝突。

「以前沒有情緒障礙生這種東西啦,現在小孩爛草莓啦」

保持這樣想法的老人,以前也沒有發明衛生紙,拉屎不用竹片,是否表示肛門抗壓性太低?教育知識、醫學知識都在隨時代進步,大人不要顯得自己觀念越來越落後,真的情緒狀態很糟糕,要離開教室也該是被允許的。

圖片來源:截自 農藝女孩看世界 臉書

原文出自農藝女孩看世界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