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李忠憲專欄》擔心與單純

圖片來源:Pixabay/作者:skeeze
我從小唸書並不是臨時抱佛腳那一種,我總是很擔憂,會不斷地做好準備,替自己設想在最壞的情況之下,例如在生病發燒卻面對重大的考試時,要求自己還是不能夠有失誤的情形。
記得我一個人去跑柏林馬拉松的時候,我爸媽對我很擔心,女王卻沒有,她說她知道我對於事情總是極度的悲觀,在這種情況之下,她覺得我一定做了很好的準備。
一開始有個跑馬拉松的學長告訴我,月跑量大約有 200 公里,全馬就可以順利完賽,我聽這句話以後,每個月都逼自己跑 300 公里。
總是擔心的人,有一種積極的特徵,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當中,不為各種問題擔心害怕、絞盡腦汁很難,從中國統戰、半導體、數位獨裁、台海戰爭等,一直到個人是否存了足夠的錢?老了會不會流落街頭?我們有各種各樣的事情需要擔心。
有位加拿大科學家做一個擔憂程度影響的研究,受測者表示經常擔心或有很多恐懼,在語言和智力方面的表現,明顯好於那些沒有擔憂的人。
憂慮的大腦有不同的想法,聰明的人可能只是更關心,因為他們知道更多,了解事物的深層含義,因此只是找到更多擔心的理由。
但也可以想像,關心的人首先會發展出更高的智力。 例如,因害怕失敗的孩子更努力地用功,學習更多,從而變得更聰明。或害怕失去工作的成年人可以想像各種場景,從而訓練他們的創造力和智力。
常有人說擔心的事情絕大多數都不會發生,可能只有 2% 會發生,現在很多人憂慮台灣會完蛋,我覺得只要美國還沒有撤僑行動之前,台灣都是安全的,98% 是安全的。
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說法,每個人一開始都為某種來自純粹的善良而奮鬥。但只有那些保持理性的人才能為真正的善良而奮鬥,擔憂到最後能夠變成一種單純,為純粹善良而奮鬥,就是一種幸福。

圖片來源:Pixabay/作者:StockSnap

原文出自李忠憲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