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學校在網路上刊登一幅名為「帝王條款」的全國美術比賽學生得獎作品,作品的作者表示,「社會當中人與人之間要彼此尊重,所以行人通過馬路也要快速通過,不能如皇帝般霸道行走」,內容被指諷刺車輛必須禮讓行人的新規定,引起公眾及一眾交通議題倡議者的撻伐,認為作品所帶出的訊息有違道安觀念,學校應盡灌輸道安意識的義務等。
事實上,在新的規例生效後,車輛禮讓行人的情況有改善,政府立法保障行人具正面作用,並非所謂的「帝王條款」。在此同時,學生有其透過作品表達其想法的自由,在網路上的嚴厲批評,恐怕對心智尚未成熟的年輕學生構成不必要的壓力與傷害,大家應保持理性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應是更為適合、也更具教育意義的方式。
人車對立,起因於長年整體交通設計失調
若學生本意為「用路人應互相尊重」,這樣的出發點固然良善,但事實上行人並沒有必要特意為了「禮讓車輛」快速通過。
就其原因,台灣現行的交通環境「並非」以「平等路權」作為設計邏輯,所以人行道並不普及、有禁行機車的路段,以及以車種而非車流向分隔等引人詬病的情況,在這種氛圍之下,行人與駕駛、機車與汽車之間經常互相對立,規劃上的不公平、加上媒體對交通亂象的誇飾與情緒渲染,成為了用路人之間對立問題的起因之一。而「帝王條款」的畫作,實際上也反映出這種矛盾衝突背後,存在著政府需要正視的長遠結構性問題。
整體的駕駛態度與道路文化並非一朝一夕就能改變,但政府可以透過改變標線等硬體設備、加強執法等,逐步改變駕駛者的習慣,例如設置兩段式的穿越設施、設定行人專用時相等,都是能在保護行人安全與交通暢順之間取得平衡的改善方法,避免將行人過路安全的主導權建構於駕駛是否禮讓的個人態度與行為之上,也避免車輛因禮讓行人而可能使得整段綠燈時間都無法通過、甚至令車道嚴重堵塞的惱人狀況。
建設人本交通需要整體設計邏輯思維的改變,不應再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模式進行改變。
原文出自台灣基進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