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中國青年「潤」出去 大理成了「大理福尼亞」

Matters Lab社群平台創辦人、前端傳媒總編輯張潔平15日表示,中國雲南大理現在被暱稱為「大理福尼亞」,象徵一種逃避統治的藝術生活。圖片來源:中央社

中國城市年輕人出現了「潤」與「躺平」,媒體人張潔平今天在一場活動提到,中國雲南的大理市現在被暱稱為「大理福尼亞」,象徵一種逃避統治的藝術生活。

疫情與國家社會的改變,影響了中國現代青年。從官方觀點來看,今年4月國務院新聞辦發表了「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象徵中國官方看重他們,但同時中國青年卻流行「潤學」(潤意指 run )與「躺平」,能離開的便離開。

財團法人龍應台文化基金會今天在台北舉行「平行宇宙與穿越時刻-不同世代的中國青年思潮與選擇」思沙龍,由 Matters Lab 社群平台創辦人、前端傳媒總編輯張潔平做主講。

張潔平向與會的聽眾分享,這2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疫情讓整個中國陷入過度防疫,也讓中國青年的精神面貌出現了改變,年輕人出現了「潤學」,決定前往美國、新加坡、泰國等地。

而如果在中國,年輕人則從城市一路往南前往雲南大理,因為那裡傳統上代表著「天高皇帝遠」。現在大理被稱之為「大理福尼亞」,象徵一種逃避統治的生活藝術。

張潔平說,以前去到大理的是不完全融於體制的作家、公民社會、非政府組織( NGO ),現在也開始容納工程師,大理出現了許多快速聚集的數位聚落。

不過,張潔平也指出,大多數無法選擇「潤」與「躺平」的人則學習與現狀共存,理性的人認為最理性的方式是跟體制結合,像是公務員成為熱門的就業選擇,以及盛行起「體制內男友」流行語、出現了「廳局風」穿搭。

她也提到,當討論到「潤」、「躺平」,以及與體制共存,也要注意到比起前幾代人,現在的年輕人對意義感的追求更為敏感、更有需求,但卻又陷入意義的貧困,甚至去騰訊、阿里巴巴等大廠上班的年輕人也感到意義的匱乏。

張潔平認為,年輕人在感到生活意義感匱乏下,可能會投身到民族主義當中,因為若無法在日常生活裡找到意義,可能會投身到對國家的期待、以及對虛幻的共同體的想像。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