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兼顧食安及生態,台東區農改場今天說,已建立一套降低葉蟎(紅蜘蛛)危害釋迦的作物有害生物綜合管理( IPM )模式,以原生天敵長毛捕植蟎抑制葉蟎擴展,並減少使用農藥。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東區農業改良場發布新聞指出,葉蟎俗稱紅蜘蛛,由於此害蟲防治棘手,農民又習慣用殺蟎劑防治,結果不但無法有效控制,反而造成生態被破壞而更顯猖獗;已有天敵可善加利用,從而整合成 IPM 模式,可兼顧食安、減少農藥使用保育生態。
這世間總是一物剋一物,台東區農改場進一步指出,外觀為梨形、活動力強且多是肉食性的捕植蟎,以捕食葉蟎等小型節肢動物或其卵為生,加上增殖率高、發育速度快、族群增長及分布等特性與葉蟎同步,因此部分種類已用於有機農作物害蟎防治上,國外甚至當成商品販售。
國內亦然,台東區農改場調查鳳梨釋迦果園裡葉蟎與捕植蟎族群的變化時發現,其實慣行農法的果園裡有很好的在地天敵長毛捕植蟎,而且殺蟲劑施用後仍可維持族群數量,並隨著葉蟎族群波動。
台東區農改場統計,每隻捕植蟎平均日食 26.4 顆葉蟎卵,可有效抑制葉蟎族群擴展,讓果樹受害程度維持在經濟為害水平以下,這個發現對於接近採收期不適合再使用農藥時,發揮很大的作用。
關於具體作法,台東區農改場說,可在鳳梨釋迦果園架設噴灌設備,或是定期每2週噴0.1%濃度的洗碗精,以提高相對溼度,營造不利葉蟎生存、繁殖的環境。
並在發現每 5 片葉子有 10 隻以上的葉蟎時,施用殺蟎劑防治 1 次,且同種作用機制的殺蟎劑不可連續使用超過2次,就能有效維持在地優勢天敵捕植蟎的族群數量,而非一味地使用殺蟎劑來壓制葉蟎,導致抗藥性及天敵族群下降。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