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泰國大使李應元先生於昨日病逝,他投身民主運動的身影在許多人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也包含他在留學美國時,因為參與台獨運動,而被國家列為「海外黑名單」。
所謂的海外黑名單,即由國家透過不同機關的協力,針對本國或外國人進行監控。不僅學成無法歸國,甚至親人逝世也無法返臺奔喪;即使順利短暫入境,也會陷入情治單位的嚴密監控。
過去因為資料欠缺,多以當事人口述為研究基礎,近年來在促轉會推動政治檔案徵集下,國安局、外交部有新檔案出土,在當中我們看到政府拒絕本國人民返回本國的檔案文件,也就是俗稱的「黑名單」。
「黑名單」的政策,無論是在憲法、世界人權宣言或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都是違背人們居住與遷徙自由。
但黑名單從何而來?根據現有檔案,由駐外使館、國民黨海外黨部、留學生黨部、各地僑社與駐外情治人員共同協力合作收集資訊。而在 1970 年成立的反台獨專案「安祥專案」,可以看到國民黨有指揮國安局、外交部的權力。在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三組(海工會)的會議記錄,看到其工作項目為「物色忠貞幹練人員,深入了解台獨組織,以所得資料就地送請有關各單位運用,並予以有效打擊」,他們從海外當地遴選或是由調查局協調,從即將出國的留學生中尋找忠黨愛國者,請他們「為國效力」。
除了情治單位,外交系統中也有收集「叛亂份子」資料的單位。例如比利時大使館設置有「叛亂份子資料中心」、美國則建置「特別資料卡」。收集「叛亂份子」的言行與資料,作為未來「叛亂份子」申請回國時准駁的參考。「安祥專案」中更看到外交部的「聯絡員」負責收集台獨人士的資訊,並領有報酬。
黑名單的正式名稱為「參考名單」,共有兩種區分:「甲資參考名單(本國人)」與「乙資參考名單(外國人)」。以 1987 年為例,黑名單榜上有名者約 5000 多人,包含「匪嫌份子」4814 人;「台獨份子」879 人;「恐怖暴力份子」89人;「邪教」66 人。名單也被區分為三個等級,「註一(A)原則上均應否決」、「註二(B)經國內原列管單位審核,駐外單位不得逕行發給」、「註三(C)『瞭解其動態』,原則上可核准,核准後回報外交部」。
當被列為「黑名單」的人要回台灣時,首先經過駐外使館的收案,再由外交部、情治機關檢視「黑資料」,最後由國安局拍板定案,國境則由境管局、航警局把關。而在有條件准許入境的情況下,當事人仍會受到調查局、警總、警政署等單位監控。
在威權統治時期,曾有許多如同李應元先生一樣致力於投入台獨運動,追求自由民主的運動者,都被國家列入「黑名單」,並長期受到監控;李應元先生更曾因為闖關回台而遭到逮捕,後續因刑法 100 條修正而出獄。
隨著檔案出土,促轉會致力於還原當年國家體系在海外監控方面的運作,並針對機關在黑名單產製過程中協力的歷程進行研究。現有關於黑名單的資料仍嫌零星、片段,未來仍需加強政府機關與政黨檔案的清查與徵集,希望能持續深化對於黑名單體制的了解。
原文出自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