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是廣及全球的挑戰,環保署副署長沈志修說,台灣有能力貢獻國際,卻「被迫隔離」於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UNFCCC )之外,將持續爭取美國、英國等理念相近國家支持,以政府觀察員身分參與。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 26 次締約方會議( COP26 )正在蘇格蘭格拉斯哥市舉行。大會分為由聯合國管理、官方的「藍區」,以及由英國政府管理、非官方的「綠區」。我國政府官員、記者都無法進入「藍區」;除了民間人士與非政府組織代表,台灣官員無法進入「綠區」。
沈志修是成員總計 30 餘人的台灣代表團的團長。他 6 日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說,基於政治因素,台灣一向以「非政府組織觀察員」名義參與 UNFCCC 相關活動;大會所有官方行程、官方議決之前的非正式會議,都缺台灣一角,台灣等同「被迫隔離」。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及 2016 年通過的巴黎協定都要求國際社會廣泛合作。一如流行疫情等健康安全議題,氣候變遷也是全球性的挑戰,照理不應有地理空白、不可遺漏任何人,但為何國際支持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 WHO )的聲浪日漲,氣候峰會就不見程度相當的「力挺」?
原因除了有人類本來就關切自身健康勝過外在環境,以及氣候變遷的議題正當性在近一、兩年才相對站穩腳步外,沈志修說,國際社會已普遍認可台灣的衛生醫療水準,但台灣應對氣候變遷的技術與能力還沒被世界好好認識。
沈志修說,台灣雖然不是 UNFCCC 締約方,但願意遵守公約內容。台灣多年來已證明可以貢獻國際社會,希望各國能支持台灣以「政府觀察員」名義參與 UNFCCC 各項機制和活動、以更直接的方式為全球作出更大貢獻。
「台灣從不放棄以政府觀察員的身分參與」,沈志修說。這需要友邦及理念相近國家支持,他透露,後者包括美國; COP26 會議期間,台灣將陸續爭取與相關國家接觸。
沈志修說,「大家最近可以感受到很多國家對我們釋出善意」,這就讓某些國家感到很大的壓力。不過,儘管面臨的打壓力道可能更大,台灣反而更要展現貢獻國際的能力,堅定以積極、專業、務實的態度參與國際事務。
沈志修提到,目前有 190 餘國宣告以達成淨零碳排為目標,其中有超過 130 國將時程設定在 2050 年,但真正將目標入法的只有 10 餘國。我國雖不是 UNFCCC 締約方,但政府已預告會將「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並納入 2050 年淨零目標。
根據淨零排放路徑規畫,國內未來將從「去碳能源」、「產業及能源效率」、「綠運輸及運具電氣化」與「負碳技術」4 大領域著手,規劃官方與民間及國際間的合作。
政府表示自己是「貢獻者」,但同時沒忘記提醒國際社會,將台灣排除於 UNFCCC 等多邊機制以外,對台灣不公平。
沈志修說,台灣缺少自然資源與能源,經濟為出口貿易導向,若無法參與並直接運用巴黎協定第6條的全球碳交易、碳稅等市場與非市場機制,則產業的製程規劃、供應鏈部署都將受衝擊,碳邊境管制衍生的關稅貿易障礙也將削弱台灣產業的競爭力。納入台灣,才符合公平競爭原則。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