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策展人曾志偉與黃偉倫日前赴威尼斯布展,觀察國外疫情後生活與台灣現狀,他們說,因疫情緩慢下來的節奏是一種生活變奏,可能是重新出發前蹲低的姿態。
在疫情之下,許多產業停滯,藝文活動暫停,展覽也無法舉行,但是今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在國外疫情趨緩的狀況下,以實體展會在威尼斯當地與群眾見面,是國際上難得的實體展覽,台灣館策展人曾志偉率領自然洋行設計團隊,與黃偉倫所負責的草字頭國際共同組成策展團隊,5月遠赴義大利策展,在疫情之下跨國參與,心中各自有不同的感觸。
第 17 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去年因為疫情延期,今年終於能夠以實體舉辦,是在武漢肺炎( COVID-19 , 2019 冠狀病毒疾病)疫情籠罩全球之下,難得的國際展會,本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大會以「我們將如何共同生活?」( How Will We Live Together ?)為主題,嘗試探討人類未來生活樣貌。
台灣館這次以「台灣郊遊」為策展核心,呼應大會主題,並嘗試探討人類與自然共存所要面臨的改變與處境。
曾志偉與黃偉倫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都表示,這次能夠遠赴威尼斯參與布展,特別在台灣疫情嚴峻的時刻,看到疫情之下國際社會的樣貌,受到強烈衝擊。
黃偉倫說:「我覺得跟台灣比較起來,可能歐洲經歷疫情已經1年、1年半了,他們比較習慣如何跟病毒共存,心理壓力是沒有我們這麼大的感覺。」
曾志偉則說,他在威尼斯看到,當地防疫規定依然嚴格,晚上還是有宵禁,在9時、 10 時之後就禁止外出,但是人們其實看來都已經習慣。
曾志偉也強調,這次布展他有一項最為深刻的感觸,來自台灣館在威尼斯當地的展覽地點普里奇歐尼宮,這幢建築是一座古老的監獄,在這棟建築中,他感覺到囚禁的恐懼,「病毒就是如同監獄的外在因素,將人類囚困在一個個區域」。
黃偉倫表示,這一次最直接的感受,是看到經過疫情的狀況之下,全人類在面對新型態生活的思考,每個國家、每個策展團隊所提出的回應都不太相同,「我想,我們(人類)確實過度損耗了我們的資源,我們該怎麼辦?」
黃偉倫認為,人類很大的問題,就是來自對於資源的貪婪,「我們渴望移動旅行、不同程度的消費,但是這些事情其實都讓資源很快地耗盡」。他表示,此次雙年展,許多國家館透過不同的建築模式、材質,重新思考人類存在這個星球上的不同可能。
對於疫情下的隔離生活,曾志偉曾經歷過 SARS 時期的隔離,他笑說:「我覺得遠端工作也蠻好的,對我個人而言,能夠好好地整理思緒。」但他也坦言,必須思考新的生活、工作模式,畢竟疫情之後的生活,很可能無法回歸到原本的面貌。
黃偉倫表示,他沒有把自己關在家裡很長一段時間的經歷,因此他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會因為隔離的生活變成何種模樣,「像我兒子很宅,都可以週末不出門宅在家,他好像就蠻適合這樣的生活,每天都還是元氣滿滿的樣子」。
面對疫情,曾志偉、黃偉倫有著共同的思考結果,就是緩慢下來的生活變奏,可能是重新出發前蹲低的姿態。黃偉倫說:「靜靜地往深處去想,我們(人類)的所作所為,對環境、對人類生活有什麼幫助?有什麼害處?好像不失為是一個蠻好的時間。」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