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郵報北京分社社長弗菲爾本週離開中國,讓華郵 40 年來首度沒有中國特派記者。隨著美中關係緊張,媒體成為兩大強權對抗工具,也讓閱聽人失去獲取第一手訊息的機會。
弗菲爾( Anna Fifield ) 15 日在推特放上華盛頓郵報( The Washington Post )北京辦事處的照片,「我最後一次關上這扇大門」,她一連發出3則推文,感傷溢於言表。弗菲爾因為新工作,已於 15 日返回母國紐西蘭。數個月來,中國官方一直拒絕給予弗非爾繼任者簽證。
由於另一位特派記者施家曦( Gerry Shih )已於3月遭到驅逐,繼任記者竇伊文( Eva Dou )又遲遲未能獲得簽證,弗菲爾離開北京後,華郵北京辦事處將僅剩2名中國籍研究員。
除了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 The New York Times )、華爾街日報( The Wall Street Jounal )與彭博( Bloomberg News )也都面臨記者簽證取得困難的問題。
澳洲廣播公司( ABC )記者伯特爾斯( Bill Birtles )與澳洲金融評論報( 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 )記者史密斯( Michael Smith )在遭到中國國安人員問話之後,逃到澳洲駐中使館尋求庇護數天,並於7日漏夜撤返澳洲。他們是澳媒派駐在中國的最後兩名記者。
華郵指出,新聞真空的主因顯然是中國與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在包括貿易、中國鎮壓香港運動以及侵犯新疆維吾爾族人權問題產生紛爭的結果, 2019 冠狀病毒疾病( COVID-19 ,武漢肺炎)疫情流行更加劇緊張局勢。
數十年來,中國一直對外國記者密切監視,但今年春天以來,外媒面臨 1970 年代後最嚴峻的時刻,中國政府開始禁止美國記者返回中國境內。
北京於2月驅逐華爾街日報3名記者,這是在毛澤東時代後,中國首度驅逐一家國際新聞機構的多名記者。3月,中國又指定華郵、紐時、華爾街日報、時代雜誌( Time )與美國之音( Voice of America )為外國代表機構,必須向中國政府報告在中國的人員、財務與運作狀況。華郵、紐時與華爾街日報記者今年的簽證到期後也將被要求離開中國。
這項宣告是對美國國務院2月將新華社、中國環球電視網、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國日報與美國海天發展列為「外國代表機構」的報復。
華郵、紐時與華爾街日報於3月發表公開信,呼籲中國政府收回強迫美國僱員離境的決定。
由於中國對香港治理的不確定性日益增加,紐時7月宣布將把香港數位新聞中心遷至首爾,資深記者儲百亮( Chris Buckley )也因為延簽遭拒,於5月離開北京。紐約時報國際新聞主編斯萊克曼( Michael Slackman )向華郵表示,「很希望能夠將全部記者帶回去」,目前紐時仍有2名特派在北京,在這樣的困境中,紐時仍在尋找全面報導中國的最好方法。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