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青儲方案真有幫助到學生嗎?

「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方案」宣傳影片。圖片來源:截自教育部網站。

蔡總統上任後主張 18 歲畢業不一定要立刻升學,應先工作、當志工或旅遊去尋找人生方向。教育部辦理「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方案」(簡稱青儲方案)邁入第四年,申請高中畢業先就業的人數逐年增加,從 106 學年的 2383 人攀升到 109 學年的 5407 人,技術型高中學生多於普通高中生。

但按教育部統計,歷年實際媒合到職缺的申請者只占二到三成,教育部表示,原因包括各縣市職缺數不一,多數父母不希望年僅十八歲的孩子跨縣市就業,以及部分父母仍期望孩子先升學。媒合率低迷,讓青儲方案的成效備受爭議,是浪費納稅人七十二億的錢,還是真有幫助學生尋找人生方向?

「青儲方案」為期兩年或三年,分為職場體驗和國際體驗兩種,都需要寫計畫申請。前者一個月補助學生一萬元(但要完成整個計畫才能領取),也有補助雇主,由各部會開出職缺,教育部進行媒合;後者有補助保險,協助延後兵役。無論參加前者或後者,在完成計畫後,都可復學之前已考上先保留的大學,或參加特殊選才,進入自己理想的學校。

 

筆者身為第一線教育工作者,有兩點看法。

第一、合適的職缺哪裡來?

根據教育部說法,第一類是現有工作直接釋出,第二類則是沒有固定工作內容,是跨單位,自主創意高的職位。先討論第一類:現今失業率高,若現有職缺被此方案吸納,教育部還補助雇用參加此方案學生的雇主,是否會排擠到其他失業者的權益,造成社會不公?

而第二類職缺,需要高度創意,與他人合作和執行能力等,能達到此要求的應徵者,如果是已出社會的成年人,薪資理應不低,是否也會產生排擠效應?

筆者對釋出哪些職缺深感好奇,打電話詢問承辦單位,得到的回應是:「事涉參與者隱私,所以只有報名且通過審核的學生,能看到完整的職缺名單。」教育部不公布完整的職缺名單,如何洗刷社會對青儲方案的疑慮?

 

第二、社會環境氛圍支持嗎?

除了補助金、延後兵役、保留學籍、特殊選才管道,更重要的是整體社會環境和氛圍。例如,少子化海嘯導致招生壓力,學歷至上的價值觀仍舊瀰漫,學校可願意棄亮麗的國立大學榜單,而鼓勵學生先就業?再如,這麼新的方案,別說老師可能還霧煞煞,何況一般家長?可有足夠的能力和資源,協助孩子找出最適合的道路?

教育部推出的「青儲方案」,試圖為高三生在「直接升學」和「直接就業」間撐出一個空間,立意良善。但面對現實大環境的考驗,學生和家長的質疑,第一線教師承受壓力的反彈,需要更細緻和完整的配套,才能走得長遠,真正幫助到需要的孩子。

 

本篇文章作者為趙南星,現為台北市公立國中正式教師。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