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匾額遭退面臨生存困境 老雕刻處走出新生命

日治時期成立的「陳彫刻處」位於台中,現已傳承到第3代,不過第2代老藝師陳文才退而不休,仍持續創作。圖片來源:中央社

日治時期成立的陳雕刻處已傳承到第三代,曾是重要收入的匾額,卻因時代變遷需求銳減,甚至被收禮者退回而影響生存,第三代接班人接手後,開創新品牌、開發文創商品,走出新生命。

位於台中市陳雕刻處,由第一代木藝師陳珍創立,至今已接近 90 年的歷史,陳珍早年在彰化鹿港習藝,起初到台北剝皮寮(現今台北市萬華區)創業,專做日本人喜愛的窗框、屏風作品,有時雕刻神位牌、神像與木魚。

位於台中市的「陳彫刻處」,由首代木藝師陳珍創立至今,已有近90年歷史。圖片來源:中央社

 

二戰後,陳雕刻處遷移至台中,第二代的陳文才從小耳濡目染,也跟著從事木雕創作,陳文才接手後開始製作糕餅餅模與肥皂模,製作多元商品,工商快速發展後,則專攻匾額雕刻,故宮「至善園」、台南孔廟「全台首學」、日月潭「玄奘寺」等名勝匾額,全出自他手。

除了匾額外,陳文才也幫各大寺廟雕花、刻木魚及牌位,甚至曾有義大利籍牧師來台,委託製作耶穌像,不分宗教也不分國界,但隨著時代變遷,匾額的需求量驟降,陳文才曾接受客戶委託製作匾額送禮,當雕刻完成送給對方時,收禮者簽收後卻請陳文才載回,讓他萌生退意。

陳文才說,匾額是醫院、商家、大工廠等單位,落成或啟用時祝賀用,在民國 70 、 80 年代經濟起飛時,大量的工廠設立與房屋興建,有時因為新居落成,就會有人訂製要送人,需求量相當大,訂單一滿常好幾天必須熬夜趕工。

回想起曾被收禮者退匾額,陳文才說,當時他載著剛完成的匾額,前往客戶指定收禮者的住址代為送禮,對方因為沒有地方也不想將匾額掛起,簽收完請他載回代為處理,且類似的經驗還不只一次,對一輩子都在木藝創作的他來說,是很大的打擊。

老店在交棒給第三代的陳希彥與媳婦韓惠菁後,從小就看著父親工作的陳希彥,不忍心父親因為生意稀落而消沉,透過創建新品牌、開發食器文創商品、開木雕課程與換工等方式,希望保留傳統工藝,也引進新思維,讓老店重生。

如今文創商品已成功帶動銷量,陳文才也退而不休持續創作,假日常見年輕人到店內換工學習,不只讓陳雕刻處一家人的關係更為緊密,也讓老店加入新意而產生新的火花。

公益社會團隊「美好關係」,在去年4月間進駐陳雕刻處,透過成員與店家的訪談,依據「匾額傳遞人與人之間美好關係」的初衷,希望利用包括形象、商品設計、品牌與通路等各種不同能力,並建議發展與匾額記憶相近的手刻門牌商品,再創美好。

韓惠菁說,老店重新再出發後,希望讓大眾更了解木雕,因為以往大眾認識的木雕都是在廟宇裝飾、神像、牌匾等,常認為雕刻很難入門,但其實雕刻與生活習習相關,盼透過文創商品、食器的開發與開設課程,讓木雕更貼近生活。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