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國民認同與外交人員的名片

圖片來源:取自 TaiwanWarmPower 臉書

台灣是個很有趣的國家,當世界局勢因武漢肺炎還有美中對抗搞得一團亂的當下,本日最大的外交新聞居然是外交人員的名片。

前因後果

大概今年四月吧,中國國民黨立法委員陳以信質詢提到駐德國大使謝志偉的名片加了 Taiwan,與眾不同;謝大使在臉書上發文提了一段歷史,說明駐外人員應該要能夠正確的對外表示自己的國家,陳立委在文下留言,兩人言詞交鋒。

之後發生的事情大概可以推測得到,陳立委行文外交部要求解釋,外交部見到立委興師問罪,趕快翻了一下以前的紀錄,發現大概十年前的確對名片有統一規範。

於是外交部在 6/12 日的時候通知駐外單位,要求大家注意名片規範,還在附件中列出了參考樣式,分成有邦交國跟無邦交國兩種類型。

圖案部分可以共同使用的有外交部徽、梅花、國徽,大使館另外可以使用國旗。在名稱部分,邦交國使用「中華民國」(英文 Republic of China),非邦交國使用「駐某某地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辦事處」(英文: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Office in 國名/地名)

圖片來源:取自 TaiwanWarmPower 臉書

要嘛是 China,要嘛是Taipei。不管哪一種,都沒有台灣(Taiwan)。

影響

公務系統最大原則就是服從,簡單來說就是別惹麻煩(因為惹出麻煩,沒人會挺),外交人員看到這個公文就知道長官的意思了,公文中當然不會說「強制辦理」,但是如果有重大變更需要報外交部決定。
問題來了,自己把名片加上「台灣」(Taiwan)算不重大嗎,誰敢呢?

其實仔細想想,外交部這個公文能夠發得出來也相當奇怪,以目前國內氣氛,沒有舉辦名片創作大賽就算了,居然引了馬政府時代公文,用明朝的劍來斬清朝的官,部長不知道有沒有看過這公文。

事件被揭露後,各政黨似乎都相當激憤,喔沒有,中國國民黨的陳以信委員似乎十分驕傲,但是為了怕回火,臉書貼文還是編輯加上「我沒有說一定不要加台灣」之字眼。

圖片來源:截自 陳以信 臉書

分析

我們找個類似事件來對比一下,2018 年底,各駐外館處被要求統一名稱改為「Taiwan in 國名/地名」,當初反對者就是中國國民黨以及一些退休大使,我們之前也寫文分析過改成 Taiwan 在數位時代之必要性。

相對於護照改名以及駐外館處更名,臉書粉絲頁名稱以及名片內容應該是政治性相對輕微的事件,而且以目前國人對台灣之認同度而言,其實外交部當初可以禮貌性回覆中國國民黨陳以信委員即可。

例如說可以回:感謝委員建議,待貴黨把英文名稱加上 China 之後,本部必當統一名片格式。(當然不可能)

所以問題應該出在外交部內的決策程序,對於政治性高的事件(名稱就是其一),最好還是統一由高層決定比較好,不要只因為立委的壓力就交代了事。

建議

名稱一定具有政治性,但是還是可以細分成高度及低度。

就外交部而言,高度政治性的大概就是改駐外館處名稱或護照名稱等等,這些部分留給總統或民意機關去決定。

低度政治性的像是臉書粉絲頁名稱、臉書發文內容或駐外人員名片等等,建議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特別管。

公務人員不太可能突然把過去所有的慣例推翻,但是絕對會在小小的細節處慢慢的試探,漸漸地改變,只要沒有太多上級要求,時間久了就會看到不同。

結論

名稱問題依據上述政治性高低的分法,有不同的解決方式。

大改變會有政治影響,這跟國民認同台灣程度正相關,如果大家都想要稱自己國家為台灣,政治人物就越能找到適當時機作為。

至於任何來自中國國民黨的批評,只要回以尷尬但不失禮貌的微笑,請他們先把 China 加回英文中即可。

原文出自 TaiwanWarmPower,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