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想想論壇》如履薄冰,卻始終昂首闊步──小野洋子Yoko Ono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本文作者為Join,由想想論壇授權轉載。

其實最搖滾的就是小野洋子(Yoko Ono)了。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說她的音樂太實驗太小眾?是其它藝術型態的附屬而已?她和搖滾的關係僅存於與一位搖滾巨星的婚姻?其實,這些問題都脫離了搖滾的真正意義。大家都能朗朗上口:

搖滾不只是一種音樂,而是一種意識型態、一種生活態度。

這位如今已 85 歲,終其一生用身體、意志、藝術創作追求愛與和平的女子,2015 年在自己創立的「想像和平」網站(imaginepeace.com)上,公開發表題為《別阻止我!》的文章,公然駁斥那些笑稱她因為過於年老、唱歌荒腔走調、不應再進行表演創作的評論家。她在自己的 Instagram 官方帳號說:「用跳舞舞過人生,比快步行走好多了,不是嗎?」

小野洋子於 1933 年 2 月 19 日出生於日本東京的一個貴族家庭,據說先祖為戰國時代九州柳川大名立花宗茂的重臣;她的母親為畫家,系出安田財閥,外曾祖父曾為貴族院議員,父親原是一名古典鋼琴家,後來成為銀行家而經常往返美、日兩地。「洋子」之名意為「海洋之子」,她在幼時便接受了良好的鋼琴、歌劇等古典教育,並繼承了父親的鋼琴天賦;戰前的東京受到歐洲前衛文化的影響,無形中也啟發了她的世界觀。然而,洋子童年最難忘懷的配樂,卻可能是空襲警報尖銳刺耳的聲響。1945 年,她們全家因戰禍而舉家避難,推著一車行李流離失所,甚至必須沿路乞討、受他人欺負取笑;洋子日後憶起這段日子,總說「戰時的這段經歷讓我充分理解落荒而逃的感受,也讓我的性格轉為偏激叛逆。」

1952 年,他們舉家遷居紐約,小野洋子進入莎拉勞倫斯學院(Sarah Lawrence)學習音樂,以「極端自由主義者」的身分展開前衛藝術創作。她於 1956 年在紐約嫁給日本實驗音樂家作曲家——柳慧(Toshi Ichiyanagi),之後開始闖蕩紐約格林威治村的前衛藝術圈,結識了紐約先鋒音樂家約翰・凱吉(John Cage),並積極參與 1950 年代前衛的激流派(Fluxus)藝術運動,從事許多標榜反商業、反學術,推崇不拘一格的藝術,比如保持一天的沉默、搭火車逃票、把身上的毛髮剃光⋯⋯等等,「把藝術弄得不像藝術」。當時西方的藝術圈正醞釀著一種叛逆、反抗的新訴求,追求反抗傳統,反抗西方的理性文明,也因此對禪宗、佛教、大麻等外來或東方文化張開雙臂擁抱,視其為對抗理性的武器和工具。憑藉這股風潮,身為日本女性小野洋子迅速地被這個圈子接納了,而她身上的叛逆特質也因此吸收了更強大的養份。

1960 年代起,洋子和作曲家拉蒙特・揚(La Monte Young)在她位於曼哈頓錢伯斯街(Chambers Street)112 號的工作室裡,合作了一系列前衛藝術表演,例如作品《踐踏的畫作》(Painting to be Stepped, 1960-1961),洋子將畫布剪碎丟在地上,任憑觀眾踐踏,她認為此一行動才得以讓畫作完整,藉此質疑藝術與日常生活的分野、與藝術的崇高性。即使是在前衛觀念風起雲湧的那個年代,這樣的論點依然相當偏激,也使小野洋子一躍成為紐約前衛藝術圈中的知名人物。

當時,洋子最著名的一場行動藝術表演,莫過於 1964 年在卡內基音樂廳首次表演的《切片》(Cut Piece):隨機挑選上臺的幾位觀眾,被要求用剪刀將她的衣服裁成碎片,直至全身赤裸為止。在這場行為藝術中,小野洋子不動聲色地坐在舞台上,任憑觀眾紛紛上台一塊一塊剪下她的衣服;當時紀錄的鏡頭聚焦在小野洋子身上,尤其是面部表情。她由一開始的面無表情,而後隨著身體裸露的部位愈來愈多而開始深呼吸、甚至彷彿忍耐般地微咬著下唇;透過這個以「不抵抗」作為抗拒暴力的表演,藝評家認為小野洋子挑戰了性別、階級和文化認同等議題,作品當中的意識是極度女性主義且反戰的;這般驚世駭俗的演出,也讓群眾發現了在她那嬌小的身軀裡,潛藏著如同原子彈一般威力的膽識與勇氣,為這個世界帶來強大的衝擊與震撼。

據聞 1966 年 9 月,33 歲的小野洋子在倫敦表演《切片》時,觀眾席上坐著約翰.藍儂,和眾人看著觀眾陸續在緘默將洋子的衣服剪割下,直到她一絲不掛為止;另一說則是當時洋子拋下不可描述的第二段婚姻,跑到倫敦舉辦畫展,結果受到輿論界毫不留情的嚴厲抨擊,但此時藍儂前去參觀她的畫展,因此和她邂逅了。無論如何,兩人的相逢彷彿命中註定,兩年半之後的 1969 年 3 月 20 日,藍儂也離開原來的妻子辛西婭・藍儂(Cynthia Lennon),與比他大 7 歲的小野洋子在直布羅陀結婚。

對於欣賞小野洋子的人來說(例如藍儂就是她藝術作品的頭號粉絲),她是一個極具原創性和創造力的藝術家,作品單純、坦誠卻又能直指人性;而另一些人則認為她的作品無聊透頂,或者只以獵奇的心態去解讀它們——那些頻繁出現的裸體,莫名其妙的呻吟和嘶吼,人們窺探的同時也認為她是在用「裸露」作為噱頭,藉此譁眾取寵。例如她的電影《蒼蠅》,從頭到尾就是就是一隻蒼蠅在一個裸體女人身上到處飛,攝影作品《媽媽很美》則直接展現了女人的乳房和陰道⋯⋯不喜歡她的人認為這只是在譁眾取寵,但對於小野洋子而言,這是一種至真的手段,

「人們都是從女性身體中孕育而來,卻不喜歡看到它,羞於看到它」,

她自己也會羞於面對這種真,所以要通過極端來打破障礙。

在小野洋子早期的作品中,她習於運用細密靜寂的語言文字與觀眾交流。她曾出版作品《葡萄柚》(Grapefruit, 1964),這是一本充滿迷人與怪誕指令的詩集,也就是激流派所稱的「事件樂譜」(event scores ),裡面收錄許多筆記、一些印著詩句和繪畫的小卡片,再寫上近似日本俳句的靜寂而古怪的文字,成為引導人們隨性展開即興表演的動作指南,例如「想像一千個太陽,同時出現在空中。讓它們集體照耀一小時。然後,讓它們一個接一個,融化在空中。做一個鮪魚三明治,吃掉。」詩集名稱的葡萄柚,則是洋子最愛的一種水果:「葡萄柚是橘子和檸檬的綜合體,對我來說,它代表著東方和西方這兩種文化的交融,正是這樣的生活經歷,帶給我關於宇宙力量的指示。」約翰・藍儂深深著迷於這種毫無意義的擬俳句,還為《葡萄柚》的第二版寫序。事實上,他們兩人結識後,便以合為一體的狀態展開許多共同的藝術計畫,一起創作實驗音樂、發行唱片,並且以「為世界創作」的建設性思維作為維繫她與藍儂兩人感情的核心。隨著越戰升溫,兩人更決定用藝術宣揚和平的理念。

1968 年,他們聯手推出專輯《兩個處子》(Two Virgins),藍儂決定以兩人的裸照作為專輯封面,以傳達洋子單純的精神。藍儂也曾表示,洋子教會了他許多東西,她當年推崇的「白色主義」(Whiteism),也影響藍儂為披頭四創作了知名的「白色專輯」(The White Album),並以《葡萄柚》的字句為靈感,在那架白色鋼琴上創作了傳世經典《Imagine》。小野洋子的作品《蘋果》(Apple),也成為披頭四創辦的蘋果唱片(Apple Corp.)之名,更啟發了多年後賈伯斯(Steve Jobs)以此創立蘋果電腦。兩人最著名的事蹟,莫過於 1969 年蜜月期間,他們在荷蘭阿姆斯特丹,一連七天打開酒店房門,穿著睡衣接待來客,並高喊「要做愛,不作戰!」(Make Love, No War!)的反戰口號,邀請媒體到兩人的床邊討論政治與愛,將此稱為「床上和平」(Bed Peace)運動。洋子與藍儂也在維也納柴契爾酒店(Sacher Hotel)召開的記者會上,用一塊巨大的白布包裹彼此,提出了「Bagism」的概念,諷刺人們只憑藉頭髮長度、皮膚顏色、服飾打扮等,來判定一個人的思維邏輯與偏見。追求愛與和平、慈善與寬容,是他們兩人身體力行的哲學,也為那個年代帶來了許多衝擊。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當然,關於小野洋子的爭議也從來沒有少過;自從藍儂遭槍殺後,她成了最有名的遺孀,現在仍然有很多評論覺得她是在靠著亡夫賺錢,當然還有更多披頭四的粉絲仍認為她是導致披頭四解散的罪魁禍首;而她那些太過前衛的作品,也充滿爭議,很難得到完全正面的評價。其實,縱觀小野洋子的一生,她本來就同時兼具了剛毅與脆弱、既驚世駭俗又天真無邪等看似矛盾的特性;以前衛藝術為根基、卻又擁抱主流市場和流行音樂,提倡正向積極的生命卻又過著舉步維艱的荊棘人生。憤怒的披頭四樂迷罵她是「女巫」,但她毫無畏懼地在 2007 年發表了《是的,我是一名女巫》(Yes, I’m a Witch)這張專輯予以回應。對她來說,激進與反抗,永遠都是藝術最重要的養份;藝術之所以美,就在於一份給予的心,是一種奉獻給世界的實際行動,

「對於世界來說,所有創造性的想法都是有益的。只要真誠地做你自己,人人都是藝術家。」

2020 年 2 月 18 日,小野洋子已經滿 87 歲了;但她說:「有些人 18 歲時就已經老了,然而有些人 90 歲時還年輕。時間是人類創造的概念。」她說從前年輕時,只意識到有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當自己上了八十歲,才知道原來還有年齡歧視,一個人老了,別人就會想當然地認為你就再也不能幹什麼了。為了顛覆這樣的想法,小野洋子仍以招牌的西裝、禮帽、墨鏡遊走世界各地、舉辦展覽、發行作品;一直到 2018 年都有專輯《Warzone》問世,收錄了小野洋子 1973 至 2009 年間的 13 首歌,概念如專輯名稱,表示我們生活在一個戰場,永遠都需奮戰不懈;或許,小野洋子的音樂作品不足形成某種風格流派、影響後世樂手,但她的存在,絕對是女性搖滾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小野洋子本身,已是一種超越女性主義的存在:她的離經叛道、不畏世人怨懟的眼光與種種流言、對藝術的始終堅持與追求,都說明了她是一個絕對獨特的存在。最搖滾的那種。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