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央廣》手、頭、聲音為何會抖?台美跨國合作找出顫抖症成因

圖片來源:中央廣播電台 圖片作者:楊文君

您的手會沒原因的抖嗎?尤其當拿筷子想要好好夾食物,結果手卻抖得更厲害?若連續兩年一直抖,卻找不出原因,這正是「原發性顫抖症」的主要症狀,目前病因不明,治療效果也不佳。科技部今天(18 日)指出,台美跨國合作團隊找出全球第一個顫抖症的致病機轉,為治療方式開啟新頁。

原發性顫抖症是以活動中的手抖、頭抖或聲音抖等顫抖症狀來表現,在成年人中,有超過4%的人有此一疾病,在老年人口中更佔了近 20 %,可是,如此常見的疾病卻找不到致病機轉。

在科技部對跨國、跨領域整合性研究的支持下,台大醫學院的潘明楷助理教授兼任醫師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的郭昇翰醫師成立台美跨國合作團隊,找出第一個顫抖症的致病機轉。

潘明楷指出,他們結合哥大的完整腦庫、病理專長,及台大的活體動物研究及先進光電技術,開發出動物模式及小腦腦波新技術,一路抽絲剝繭,最後發現顫抖症病患的小腦細胞,其中控制神經連結的 GluRδ 2 蛋白會減少,導致小腦神經纖維的過度增生,使得小腦細胞產生過強的連結,造成小腦神經的過度共振,進而產生顫抖症狀。潘明楷:『(原音)我們剛講蛋白減少,造成神經亂長,那神經亂長,這個神經就會支配 1、2、3、4、5 個神經,但這是示意圖,實際上他會支配更多神經,就好多神經都被同一個人管,就會一起放電。什麼意思呢?大家想,一群士兵在過橋時,如果各走各的,大家就會順利過橋,不會發生什麼事;但如果有人發號施令,1、2、1、2,所有士兵都用同個頻率走,那個橋就會開始振。』

在找出真正原因後,潘明楷說,目前與美國及日本等數個國際藥廠有合作,正進行顫抖症的藥物開發及試驗,並針於 GluRδ 2 蛋白設計基因治療方法,期盼逆轉 GluRδ 2 蛋白的缺損。

此研究成果於今年初發表在國際頂尖轉譯醫學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12(526), 2020 (IF:17.2)。

(新聞資料來源:中央廣播電台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