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主權轉移 20 週年專題賭場帶來的繁榮讓澳門人均 GDP 高居世界第 2 ,但榮景下也潛藏著資源分配的矛盾。在這座凡事被規劃好的城市,澳門人渴望選擇未來的自由。
2014 年夏天,台籍教師 Rita(化名)來到澳門展開新生活。那是台灣社運風起雲湧的一年,Rita 說,自己初到澳門時心想:「在這個高收入、社會福利綿密的天堂,應該不需要社運了吧?」
澳門政府 2002 年開放賭權後,一幢幢新穎的賭場建築陸續衝破城市的天際線,澳門經濟隨之高速起飛,也帶動了居民的收入。 2018 年澳門的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以購買力平價計算是 12 萬 2489 美元(約新台幣 368 萬元),名列世界第 2 ,僅次於產油國卡達。而國際貨幣基金(IMF)也預測,澳門今年的人均GDP可望超越卡達,躍升世界首位。
然而,經濟發展的同時,各種副作用也開始浮現:飆升的房價和物價讓許多澳門人吃不消,近年開始有人選擇到鄰近的珠海買房,每天過海關回澳門上班,降低生活開支。此外,每年 4000 萬人次的旅客人數,也讓這座人口只有 60 多萬的小城難以消受。賭場吸引了大量外籍移工,讓資源分配問題再成焦點。
面對日益激烈的社會矛盾,澳門政府也提出獨特的福利措施:「派錢」。
2008 年,時任澳門特首的何厚鏵提出了俗稱「派錢」的「現金分享計畫」,以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名義,發給每位永久居民澳門幣 3000 元(約新台幣 1 萬 1000 元)。而這項福利也延續至今,發放金額連年增加,今年已來到澳門幣 1 萬元。
對於「派錢」,民主派的澳門立法會議員蘇嘉豪認為,紅利分享的措施雖有助於穩定管治,但歷年的發放都屬特首的政治決定,缺乏機制;倘若未來經濟出現狀況,暫停發放,恐怕反將激起民怨。他認為,澳門政府應建立一套財政盈餘的分配比率制度,才能讓這項福利具有永續性。
Rita 則認為,「派錢」是一種將「公共問題個人化」的展現,市民即便分享紅利,但諸如大眾運輸、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依舊沒有解決。
在澳門,博彩業每年貢獻整體經濟將近 50 %, 29 % 的就業人口投入相關產業,可說是「一業獨大」的經濟格局。
在學校中,Rita 觀察到多數澳門年輕人還是希望從事和自己興趣相符的職業,傾向把賭場工作當作「備而不用」的選項。然而,部分產業的發展仍不健全,許多人最終還是投入起薪相對較高的賭場工作。
因此,「產業多元化」一直是北京和澳門政府的施政重點。蘇嘉豪指出,博彩業的確為澳門帶來龐大的經濟收益,短期內無法改變「一業獨大」的現象,只能由它帶動會展、文創等周邊產業發展。而小市場的澳門無法支撐太多產業,參與區域經濟規劃無可厚非。
但蘇嘉豪認為,從過去「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到近年「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澳門始終處於「被規劃」的角色,本地居民的意見反而被邊緣,「當本地居民的生活不再『休閒』的時候,我們仍然被規劃成『世界旅遊休閒中心』」,蘇嘉豪說。
外傳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在本週視察澳門時,宣布建立證券交易所等一連串政策,有意將澳門經濟重心從賭場轉為金融中心。蘇嘉豪對此有些保留,除了認為這是刻意對處在「反送中」風波的香港放話,也擔心這樣的「大禮」對澳門而言,究竟合不合身。
5 年的澳門生活中,Rita發現身邊依舊有不少年輕人投入社運,關注社區發展、文化和環保等跟這座城市息息相關的議題。
在澳門,這座城市的發展和個人的出路,似乎都早已被決定。Rita認為,追求自我選擇的空間,是年輕人投入社運的原因,而這或許也是許多澳門人的想望。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