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詩人海涅是歌德之後享有世界聲譽的德國詩人。橫跨浪漫主義到寫實主義的 19 世紀(西元 1797 – 1856 年),海涅經歷了戰亂的歐洲政治動盪時代。這個時代,是價值混亂,人民尋求覺醒的關鍵時刻。民主的火苗,異常微弱,也相當可貴。在歐洲封建復辟的王權歸來,到歐洲資產階級革命,以及德國的無產階級起義。在解構的時代中,海涅的文學,吹起了「改變」的風潮,影響後世!
海涅的筆調,寫來輕鬆活潑,不是嚴肅的說教,或呆板的論述。藝術性一直是海涅所主張的,他認為文藝要用藝術的筆法來傳達思想的深刻性。其反對過分拘泥格式、墨守成規,企盼人類思想的自由性,在筆鋒中宣洩,而輾轉成為時代的力量!畢竟,浪漫主義是直覺和感性的美學,也是人們最原始的動能所在。因而,海涅揉合了浪漫主義的感性與寫實主義的批判性,在時代裡書寫諷世的警言⋯⋯
閱讀海涅的文章,就像走入一位由封閉邁向開闊的生命巨人的內心。《詩歌集》可以說是海涅年少的青春探尋。在大詩人的愛情歷程中,忠實地描繪了苦澀的經歷及單相思的鬱悶情緒。
浪漫主義的氛圍,有著世俗人猛烈的內心追求,以及對感情的憧憬和絕望。
裡頭的韻律性,更被許多音樂家譜寫成民謠風的樂曲!然而,隨著海涅離開德國,旅居法國後,更多的是關於社會現象的觀察。
海涅崇尚法國的先進思潮,揚棄德國的守舊與專制,這點讓他擠身於法國文明的狂飆年代。在巴黎,海涅結識了一大批法國的文豪如貝朗瑞、喬治。桑、巴爾札克等。民主主義,是海涅移居法國的關鍵理由。在這兒,他可以釋放最自由的靈魂!《哈爾茨山遊記》為首部海涅面向社會,刻劃醜陋的德國現實下,抨擊政府集權與階級剝削的諷刺文章。而此刻,正是德國嚴禁反政府文字風聲鶴唳時⋯⋯
一生受病體所磨難的海涅,在早年即被診斷為癱瘓症。中年時日趨嚴重,在生涯末段只能臥病在床。不過,他依然寫作不輟。其中,《從慕尼黑到熱那亞的旅行》中,海涅對於「時代的意義」做出更躍進的詮釋:「解放,就是我們時代的偉大任務⋯⋯革命成了人類解放戰爭的信號!」或許,海涅正是以不斷戰鬥的意志,來面對身體的不適。
人類亦然,民主主義的實現,是要透過革命來達成⋯⋯
史明(西元 1918 – 2019 年),與海涅相似,在看到資產階級革命後,並無法帶來人民的天堂,遂嚮往無產階級起義,以自己當家作主,來達到真正的平權生活。因此,史明在 1943 年移居中國,成為共產黨地下組織的一員。但,卻在親眼經歷中國政府殘酷的階級鬥爭、禮教淪喪、失去人性的恐怖遭遇後,大徹大悟,決心為台灣的民主主義扎根⋯⋯史明,立志以史為明,用歷史的視角,照亮台灣!
史明作為作家,是以堅實的理論論述,為台灣人指引一條明路。他自詡為革命家,身體力行做好每一件事情。與海涅不同,史明本身就是一位國家的通緝犯(黑名單),他除了要顧好自己的肚腹,更要鼓舞同時代在迷茫中的同胞,找到走向新世界的鑰匙。史明的思想有兩個層面:「1. 左派的信仰有著社會主義關懷底層的初心;2. 藉由解除殖民,邁向台灣民主主義的未來。」
1952 年,史明流亡日本,自此長期以政治犯身分居於海外。史明在東京池袋開設「新珍味」中華料理店,販賣麵食和餃子,並以此做為推動台灣獨立的革命基地。在賣餃子的當兒,史明的筆可未曾停下來。《台灣人四百年史》是他十年來嘔心瀝血之作!並且,不斷藉由讀書會的模式,宣傳台灣獨立和追求民主主義的畢生信念。可惜,這些著作,適逢台灣戒嚴時期,全數禁絕⋯⋯
史明的一生,恰似台灣要追求自己的身分,邁向真正個體的時分。
《民族形成與台灣民族》、《民主主義》、《台灣民族主義》等書,恍若史明對台灣人奮力地呼喊著:「因為這樣缺乏對台灣歷史發展的認識,造成了 400 年來始終不能擺脫外來殖民統治的慘境。」如此呼應對照,正可以反映出,為何台灣的民主這麼脆弱,根源來自我們未曾好好反思及歸俯自己真正的樣子!史明點出了關鍵⋯⋯
從海涅到史明,可以窺見時代下的知識分子,選擇在民主的道路上耕耘的足跡。海涅投身入法國的自由土壤中,將進步的思維帶給落後的德國,藉由批評與反思,推動社會的進步及蛻變!史明在混亂的時代裡頭,以親身之見,用銳利的筆鋒,鑄寫一位覺醒青年的真知灼見,企盼民主主義的土壤能夠落地生根⋯⋯ 縱使到了生命末期,巨人們皆為病痛所苦,卻依然不改其志,為時代而奮鬥!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