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台灣漫畫家阮光民原著改編戲劇的「用九柑仔店」,播出後得到多方反響。導演高炳權、曾英庭日前接受專訪,談到如何以電影目光,拍出不同以往的台灣戲劇,各自有他們的看法。
三立電視今年夏天推出戲劇「用九柑仔店」,改編自阮光民的漫畫原著,講述年輕人回鄉接手長輩的柑仔店,所遭遇的故事,在生活中發現與上一代連結的記憶。
此部戲找來高炳權來擔任總導演,曾英庭擔任導演,兩人日前接受中央社的專訪,談了許多改編電視劇所遭遇的困難,以及台灣戲劇目前所面臨的困境。
高炳權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研究所,最知名的作品之一是與林君陽共同執導電影「愛的麵包魂」,也曾經赴中國擔任電影「小時代」的執行導演。
擔任導演的曾英庭,作品「煙火」、「椰仔」在研究所即將畢業前開始製作,並且同時入圍當年的金穗獎,他也長期與公共電視合作,如他所執導「最後的詩句」在 2017 年第 52 屆金鐘獎就入圍了 8 項,成績斐然。
接下「用九柑仔店」,高炳權說吸引他的不是漫畫的故事,而是漫畫中營造出的氣味,「我覺得是老師(阮光民)能夠寫出的某些台詞或是 OS,某些情境下,讓角色講一段話,就會有那種氣味」,高炳權說漫畫中的台詞總是勾起某些關於土地的記憶,這一點是很難得的,也是最吸引他的。
「用九柑仔店」講述土地情懷、原鄉記憶,兩人又是拍攝電影出身,接到劇本時,都希望能夠好好的講好故事,但是電視劇有電視劇的限制,節奏太快或是太慢,都會讓觀眾混淆,對於這一點,曾英庭強調,「我們有點想要用形式加戲劇節奏來呼應我們的題材,因為在鄉下,很多事情不可能快速的就帶過去,這樣會把一些氣味蓋掉、消磨掉」。
「用九柑仔店」以兩條故事線敘述,希望接起兩代人的記憶,這樣的操作方式,其實是冒險,對於觀眾的看戲習慣也是挑戰,但高炳權說,「我們本來希望呈現的方式就希望不要用記憶回溯的方式,而是兩條線一起走,讓你去猜,我們是覺得觀眾應該是夠聰明了」。
但是此次的出資的是商業電視台,肯定不若電影,會有商業的考量、限制。談到這點,高炳權頓了頓,表示三立電視這次卻給出了很大的空間,「這次他們有比較放手讓導演去做事,不然以之前三立的方式,是會管非常多的」。
電視台有收視率考量,觀眾喜歡什麼,就會一直製作什麼,這是台灣電視台的長久以來的態勢,兩人也說這是台灣戲劇長久積弱不振的病灶。
高炳權說大學時老師就曾說,「台灣的電視台這麼多,是會出狀況的,廣告的餅就這麼大,弄那麼多台,大家資源都很少」,他說這種狀況不只戲劇,新聞也是一樣,「我們就沒有國際新聞啊,就沒有辦法派人出去啊」,他強調沒有好的資源,當然不可能有好的內容,「一般的電視台其實就是麻雀變公主,拍了 20 年」。
曾英庭補充,這也是因為業界普遍對編劇不友善,編劇的工作待遇、環境長期不健康所致,「我們的業界對編劇,是很嚴重的壓榨,因此編劇也會產生防衛機制」,這樣的惡性循環之下,當然很難有亮眼的內容持續產出。
高炳權對此下了結論,「這件事都不是我們能做的,不是我們能夠處理的,這應該是政府要做的事;沒有做,餅就是這麼小,要養出好內容,很難啦」。
此次能夠拍攝「用九柑仔店」,兩人都說其實很開心,曾英庭說他是都市小孩,童年沒有柑仔店的記憶,「所以看到老師的漫畫,和裡面的情懷,我就想要把他複製出來」。
高炳權則笑說,這樣的作品確實比較貼近觀眾,「我媽是叫我以後都要拍這種東西,特別警告我,拍這個大家都看的懂的啊」,他認為,這樣的戲劇確實是一條活路,「就很政治正確,語言也通」,他說就如同「用九柑仔店」的戲,特色很簡單,「清新吧我想 ,比較清新、比較溫暖,但是又不俗爛」。
對於台灣戲劇的將來,兩人都表示重要的是他們做好自己的事,好好用手上的工具,把故事講得精彩,他們相信,這種方式最簡單,可能也會最有效。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