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傳聞耳鳴是腎虧的表現、久了聽力會受損且醫不好,其實是錯誤迷思。醫師表示,耳鳴是可以治療、診斷的疾病,和焦慮、睡眠、疾病有關,只要對症下藥,耳鳴也會隨之改善。
台灣耳鳴學會今天舉辦第 12 屆國際耳鳴學術研討會,邀請超過全台 300 名醫學專家與會,發表超過 100 個耳鳴相關主題。
台灣耳鳴學會、台大醫院耳鼻喉部耳科主任劉殿楨表示,國內耳鳴盛行率約 14 %,和國外差不多,換算下來全台恐有約 320 萬人飽受耳鳴困擾,但因坊間常誤傳耳鳴是腎虧的表現、耳鳴久了會聽損以及耳鳴醫不好等,導致患者誤信偏方、延誤就醫,實際上耳鳴是一種可透過診斷及治療而改善的疾病。
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賴仁淙表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耳鳴的經驗,多達 90 %以上耳鳴都是良性、暫時的,但若是長時間出現耳鳴,則可能是大腦的快樂中樞「阿控門」出了問題。
賴仁淙說,根據臨床觀察,罹患慢性耳鳴的患者至少有一半以上長期處於焦慮情緒當中,另像是失眠、睡眠呼吸中止症等也是重要危險因子,大腦長期處於壓力、睡不好的環境,就會使阿控門失控,讓負責焦慮、急躁、恐懼情緒的杏仁核主導大腦,導致耳鳴響不停。
他表示,過去各界常認為先有耳鳴,才衍生出失眠、睡眠呼吸中止症、焦慮症等問題,但愈來愈多證據證明這種說法是倒因為果,只要以藥物、正壓呼吸器等方式治療,耳鳴也會跟著緩解。
賴仁淙提醒,面對耳鳴,調整生活習慣、放鬆壓力相當重要,但如果耳鳴持續 3 到 6 個月且影響生活,務必就醫接受診斷及治療。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