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思想坦克》悼聖母院大火之後──談台灣歷史建築保存的困境與未來

圖片來源:pixabay 作者:kirkandmimi

歷經了八百多年的風雨滄桑,捱過一場又一場見證歐陸時代興衰的煙硝戰火,幾世紀以來圍繞著教堂鳴鐘祝禱的巴黎人的歌聲、無數天主教徒的信仰和祈願,不僅從中孕育出開創「複音音樂」的「聖母院樂派」(Notre-Dame School),亦為最初誕生「巴黎大學」的發源地。而自中古世紀矗立迄今的哥德式(Gothic)雄偉塔樓、精美的建築浮雕、神秘燦爛的花窗玻璃,竟在一夕之間燃於灰燼。

巴黎聖母院始建於一一六三年,到一三四五年竣工,歷時一百八十多年。其後曾在歷史上有多次重修,特別是在一七八九年爆發的法國大革命期間,巴黎遭受的破壞尤為慘烈,聖母院更是被暴徒洗劫一空、差點被毀,裡頭的雕像不僅嚴重毀損,教堂內許多珍貴的文物和典籍也遭到掠奪,甚至淪為藏酒的倉庫。直到四十二年後(1831年)作家雨果(Victor Hugo)以聖母院為故事背景、發表了暢銷小說《Notre-Dame de Paris》(中譯《巴黎聖母院》,另又譯為《鐘樓怪人》),才又令廣大的巴黎市民再度對聖母院給予關注,並於一八四五年展開了長達二十五年的修復,讓它成為法國甚至全世界的焦點,更為日後的巴黎帶來了無數觀光人潮。

當年,作家雨果透過詩意的文字稱讚其為「巨大的石頭組成的交響樂」,並且形容「偉大的建築就像高山一樣是幾百年的產物」。單從建築物本身來說,聖母院未必是全歐洲最漂亮、最宏偉的教堂,但它無疑卻是承載了整個法蘭西民族文化的靈魂所在。甚至在電影當中,聖母院作為巴黎永恆的地標,也成為感情忠貞不渝的象徵。比方二○○四年由李察.林克雷特(Richard Linklater)執導的《愛在日落巴黎時》(Before Sunset),片中男女主角於巴黎重逢,兩人在塞納河搭船望向聖母院時,女主角說了句:「但你得這麼想,聖母院有一天會消失」。沒想到這句話如今差點一語成讖。

觀看外電新聞報導巴黎聖母院火災後的首批照片,不禁令人想起二戰後歐洲城市的慘況。儘管今年突發的這場大火並不是巴黎聖母院歷史上最大的劫難,如若回顧這座哥德式建築過去的歷史,其本身就是一部傷痕史。

圖片來源:中央社

所幸,只要人們的信念之光還在,希望也就還在。

日常中的不尋常:人禍比天災更可怕

一場來自遠方的災厄之火吞噬了聖母院,儼然讓許多台灣人如喪考妣、痛心疾首。但我們絕對不用懷疑的是,以法國人自身對於文化資產的重視態度與保存能力,在事後一定會好好地將它完整重建(據專家估計,完成重建修復工程至少需費數十年)。

即使聖母院的重建固然有許多現實上的困難,甚至需要再花更長久的時間,想必法國人也都還是會毅然決然地去做(換作是台灣人的話大概早就已經沒有耐心了)。因為他們很清楚,有些事情並不應總是期待一切速成。人的一生,有時也該為自己有生之年雖然見不到、卻能留給下一代的某種價值成果而努力。

或許,針對如此一場並不尋常的災難,你可以說台灣人真的是很善良、又富有同理心。但是這種善良,有時卻又經常流露出一種漫不經心。相對於我輩身處的島嶼台灣,根據網路上彙整的「台灣文化資產火災列表」、「全能古蹟燒毀王」、以及 Google Map「台灣文化資產失火及破壞地圖」等相關數據資料顯示,幾乎平均每個月都會有歷史建物「離奇失火」,外加「古蹟自燃」。回顧過去,更有許多先人遺留下來的木造老房子,往往在它們都還來不及通過更久遠的時間考驗而進一步累積升格成為歷史建築之前,即已在「擋人錢財」的開發壓力下、莫名其妙地被一把火給燒毀了!類似像這樣一再出現的頻繁事故,我們似乎總是太過習以為常。

一言以蔽之,聖母院的火劫實屬無可預期的「天災」,

而台灣古蹟常遭火焚卻是實實在在的「人禍」!

然而,「古蹟縱火」畢竟防不勝防。根據二○一六年《三立新聞》報導,著有《台灣日式建築紀行》一書的日本建築師渡邊義孝曾經和台灣網友合作、利用 Google 地圖製作了「日式建築 MAP」,蒐集近千處台灣日治時期的歷史建築。不過後來渡邉卻把地圖鎖起來了,原來是要避免不肖建商為求都更,循線找上這些建築進而放火燒毀!渡邊義孝指出,日本在泡沫經濟大炒土地的年代也曾發生許多類似案例,但隨著泡沫經濟破滅、日本土地價值一落千丈以後就很少再有。

由於台灣人長期以來的功利主義,導致許多人對於台灣自身的歷史、語言(母語教育)乃至各種有形無形文化資產的情感認同相當淡漠,任其自生自滅。包括像是我們的首都市長柯文哲,從他當初競選時宣稱「城市的進步不是犧牲歷史遺跡而來」、「都市發展和經濟政策應秉持『文化優先』原則。但自他上任以來,先是發明了「文化恐怖份子」這個荒謬的詞彙、用來汙衊當前為了守護這座城市歷史建築的一眾公民與學者。與此同時,又徹底淪為財團建商與既得利益者的打手,無視憲法促進公共利益之精神,妄言朝向文化公民權精神修法的新版文資法「違憲」,堪稱「選前文化優先,選後文化滾邊」的最惡質示範。

從現有文資法規執行面來看,解決台灣「古蹟自燃」亂象的根本之道,除了仰賴民間文史工作者自發地參與熱忱之外,關鍵仍在於重視文化資產價值的廉明政府建立起完善的體制(首先要將其文資審議會議過程的公開透明化),能夠主動提供資源和諮詢協助,讓願意保留再利用的屋主可獲補償、申請補助修繕或其他容積獎勵。而針對未盡保護之責或故意燒毀者則給予加重處罰或禁止開發處分(這部分需要依靠主管機關的強力執法),並結合更積極的古蹟列冊和防災管理,才能搶救更多的文史資產。

圖片來源:中央社

歷史建築的數位保存及活化

除此之外,古蹟本身不只需要保存,更重要的是,也需有適當的維護和經營。它不只是一處單純的硬體空間,還要能夠作為一處凝聚創意與生活價值的核心、容納各類藝術創作的媒介(平台),進而創造出觀光產業的源頭活水。

歷史古蹟,就像是人的生命一樣,有生就有死,重要是精神不滅。

只要精神常在,有了足以流傳的故事,以及那些文獻資料裡的建築細節被詳盡記錄下來,將來便不難有機會可以浴火重生。

在巴黎聖母院起火之前,總部設在法國的知名電子遊戲開發商「育碧」(Ubisoft)在《刺客教條:大革命》(Assassin’s Creed Unity)當中,曾經找來歷史學家和美術專家一起用了兩年時間對巴黎聖母院進行考察並作3D數位掃描,以此建立了極完整而精細的數位建築模型,為日後的重建工程提供不少便利(當然重建工作絕對沒有玩家想的這麼簡單)。

圖片來源:中央社(北城百畫帖粉絲團)

無獨有偶,去年(2018)文化部與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合作,在華陰街上、緊鄰台北後火車站的「台灣漫畫基地」辦理 CCC 特展。展覽主軸以籌備開拍真人電影的《北城百畫帖》作為展區,結合「菊元百貨」的 3D 數位復原模型與實際街景,重現日治時期的台北城,並透過漫畫家 AKRU 的畫筆以當代的角度重現一九三○年代的時空場景─包括當時的榮町(今台北市衡陽路)、一九三二年開幕的菊元百貨,以及一九三五年的台灣博覽會等。

瀏覽文化部與科技部合作的「台灣數位模型庫」,目前共有一百個數位模型資料,包含台北101、西門紅樓等現存建築、四十四種昆蟲動物模型,以及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建構的二十五個古蹟「點雲」(3D掃描資料)檔案。其中有些早已消失的菊元百貨和中華商場,未來將陸續出現在《北城百畫帖》、《天橋上的魔術師》等影視作品中。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