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蔣介石過世44年仍是威權象徵 促轉會主委楊翠:需從集體潛意識中解構

林木材、姚瑞中、馮賢賢。 芋傳媒記者胡家銘攝

(芋傳媒記者胡家銘報導)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今(9 日)於中正紀念堂舉辦「我們在這裡發生故事:台灣民主深化進行式」系列講座,以「如何反思威權——當我們在『中正之下』」為題,由資深媒體人馮賢賢主持,並邀請藝術家姚瑞中、影評人林木材,一同從當代視覺藝術與國際人權影像的角度,為目前正在展出的「中正之下:當代人權影像展」做深入探討及解讀。促轉會代理主委楊翠表示,蔣介石尚未真正走入歷史,只有深入台灣社會的集體潛意識,才能找到各種「威權象徵」的解構契機。

主持人馮賢賢首先回顧「中正之下:當代人權影像展」展覽場地的空間特質,儘管現金中正紀念堂經常舉辦各種藝文活動與展覽,但此地不但沒有陽光射入的空隙,也缺乏向外眺望的視野與開口,本質上仍是軍事堡壘與帝王陵寢,因此並未徹底對公民社會開放。其實,在中正紀念堂體內部反思「名為中正的威權象徵」,本身便是充滿矛盾的事情,也意味著今日台灣的反思「仍在中途」,並未真正將過去的威權歷史揭開。

資深媒體人馮賢賢。
芋傳媒記者胡家銘攝

太自由所以混亂,難道我們要很有「秩序」嗎?

而「中正之下:當代人權影像展」的策展人林木材表示,在這個場地佈展,對於專業藝術團隊來說,面臨最大的問題即在於,中正紀念堂內部是一冷峻陰森的空間,需要刻意改造才能成為藝術展演場地。「當你看到觀光客去四樓看著蔣介石銅像時,他的頭上是寫著『民主』二字,這是何等諷刺,這裡從一樓開始有他的遺物、照片,以及任何形式在歌功頌德,那為何我們不能在其他樓層為他『多補充一點』?」林木材說道。

林木材提到,我們心中至今仍有威權的「形象」,但那個「形象」未必是蔣介石,而他想要做的,是如何透過展覽將這樣的潛在意識回歸給觀展者本身,儘管它可能會引起激烈或極端的反應,但作品就像一面鏡子,你內心怎麼想,就會直接地反射出來。獨裁的影響是如何貫徹到每個人的心中,這是我們比較迫切想理解的。

影評人、「中正之下:當代人權影像展」策展人林木材。
芋傳媒記者胡家銘攝

「我爸是忠貞黨員,若他還在世,應該把我打死吧!」

而藝術創作者姚瑞中則回顧了自己的家族歷史,作為外省軍官的後代,姚瑞中發現自己與年長父親的軍旅生涯、中國經驗有著巨大的斷裂,因此開啟了自己對於「國家歷史」產生懷疑。他以自己的「行動三部曲」系列創作為例,藝術家用裸露肉身去「佔領」國家權威的象徵建物或神聖空間、甚至是用反諷手法「再現」反攻大陸或萬里長征路線,以及對於台灣各階段歷史的反省。

姚瑞中描述:「我把自己比擬成狗,然後調查台灣歷史上每個外來政權的登陸點,接著就到該地去撒尿。因為狗撒尿有佔地盤的意思,我就用來隱喻外來的入侵者,做一種無言的抗議。」他指出,在這些作品中,觀眾不只是能夠看到東亞近代史的荒謬,也能看到國家威權不只是強行壟斷了歷史記憶,同時也讓許多人民遺忘了那些被國家鎮壓的反抗者、失敗者的故事。

《歷史幽魂》系列藝術創作者姚瑞中。
芋傳媒記者胡家銘攝

回顧這段思想翻轉的過程,姚瑞中坦言,自己早期對於歷史是一個無知的狀態,高三那年,因為姊姊在出版社工作,不小心看到了《野火集》, 才發現真實的歷史不是我所認知的那樣;此外,我同時又看了陳映真的《人間》、《文星》等黨外刊物,才驚覺:「原來國民黨幹了這麼多壞事!」後來經歷蔣經國過世、野百合學運,以及一連串的本土化運動,我徹底地形成自己的思維脈絡。

三位講者也針對「藝術」、「歷史」、「檔案」之間的關係進行討論。姚瑞中指出,從事藝術創作,其實需要一種獨立又同情的眼光,嚴謹地解讀史料與檔案,才能夠重新組合過往的記憶。例如在黨國時代,「偉人過世」、「國民政府戰敗」、「白色恐怖政治犯審判」等等重大歷史事件,都受到官方的編輯或者改造,因此很難直接作為呈現歷史的可信素材,從這個角度來說,穿透威權主義所設下的迷霧,也是藝術工作的一個重要任務。

最後,由促轉會代理主委楊翠結尾,儘管蔣介石過世已經 44 年,卻還不能真正走入歷史,一再成為當代社會紛爭的來源。只有我們從文化、藝術的角度,深入台灣社會的集體潛意識,才能找到各種「威權象徵」的解構契機。

促轉會代理主委楊翠。
芋傳媒記者胡家銘攝

為促進社會討論及深化民主意識,促轉會將持續於 4、5、6 月舉辦「我們在這裡發生故事:台灣民主深化進行式」系列講座,也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報名參加,共同為了民主自由的未來願景努力。

相關內容與報名資訊:

中正之下:當代人權影像展。
圖片來源:擷取自 中正紀念堂網站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