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龍應台在臉書上 po 出兩則歐洲之旅的動態,令人感動。一則是在維也納車站裡,奧地利為記念二戰被拯救的猶太兒童而樹立的銅像。
一則是在布達佩斯多瑙河畔,匈牙利為紀念猶太人在該地被處決而雕鑄的鐵鞋。
兩則都兼具了易親近的公共美學與深刻的政治意涵。龍應台在這之前的另一則貼文,很能反映她對此的一貫信念:「國家和個人一樣,從態度看出品格。怎麼對待受傷的人,怎麼面對自己的錯,怎麼選擇遺忘和記得,也就是說,怎麼對待歷史,就是品格的高度。」
這我完全同意。我一向深信:我們如何看待昨日的歷史,也就決定了我們明日要去的方向。而這也就是今天台灣需要推動「轉型正義」的意義所在。
然而,不無遺憾的是,當我們談起納粹的反人性,當我們談起猶太人的被屠殺,我們會為之義憤填膺,我們會為之感傷落淚;但當我們談起自己立足的這塊土地的命運波折時,卻又全然視若無睹,充耳不聞,甚至視作理所當然。
不可思議的是,台灣的文青可以看了龍應台的貼文而感動欲泣,卻又冷嘲熱諷地看待台灣面對轉型正義的努力;可以吊書袋大談漢娜‧鄂蘭的「平庸的邪惡」,卻能無視於此刻發生在新疆與西藏的種族清洗悲劇;甚至對中國極權式的壯大,報以欣羨的眼光。
這種扭曲,多少反映出台灣文青的視野偏狹,乃至對民主人權缺乏真正的信仰吧。我愛文青;文青都是好人,他們大多善良、易感。
只是,當政治成為一種懷舊,一種浪漫,甚至一種美學,文青的純潔也就只能淪為無知,而他們的良善更必然成了另一種冷漠的殘酷。
原文出自於康文炳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2408626099149917&set=a.858568254155717&type=3&theater
相關報導: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