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大人不敢講的台灣史》司法界的勇者傳說:高野孟矩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在聽說這個故事以前,我以為在日本統治台灣的半世紀裡,日本人只對付台灣人,但大家知道日本人也會「網內互打」嗎?

1897 年 10 月 28 日下午,兩派人馬在台灣總督府法院院長室內對峙著,雙方劍拔弩張。

高野院長,之前已經和您說明過了,我們是依令行事,請您配合。」大稻埕警察署長紫藤靜向高野孟矩說明。

站在紫藤旁的是代理高等法院院長山口武洪,以及台北縣警務部長磯部亮通、台北縣保安課長鹽川彌太郎等人。不久以前,山口代理院長才向高野孟矩解釋過總督府的立場,希望高野孟矩依命令卸下院長職務,走出這間辦公室,離開高等法院。但是先前高野對於山口的說明置若罔聞,這時他也同樣對於紫藤的重申不為所動,完全沒有妥協的意思。

高野院長,如果您再這樣不配合,我們只好強制驅離了…」警務部長磯部亮通向前一步。語畢,便以眼神對身旁的警察們示意。

眾人開始向高野孟矩逼近。「喂!院長可是司法官!你們怎麼可以對司法官施暴!」說話的是站在高野身旁的是覆審法院院長加藤重三郎,在警察包圍院長室以前,加藤與新竹地方法院院長兼台北地方法院院長戶口茂里兩人,已經早一步到了這裡來,要聲援高野孟矩。加藤眼見警察們步步近逼,趕緊大聲斥責他們。

戶口院長幾乎與加藤同時大喊:「不准靠近!

一邊奉命驅離,一邊忙著捍衛,圍繞著高野孟矩,雙方發生了激烈的推擠衝突。拉扯之間,一名警察奪出戶口院長腰間的短刀,架住高野孟矩,高野的秘書黑澤見狀,趕緊衝上前去,要奪下短刀。場面越來越混亂!

高等法院院長室裡的這場衝突,將一年多以來的「府」「院」衝突推到最高峰!

沒有最亂,只有更亂

時序回到一年多前,1896 年。

高野孟矩踏上了台灣的土地。這個出生於福島縣、四十餘歲的男人,苦學出身成為檢事,卻因其剛正不阿的個性讓他屢屢被調職,在輾轉於大阪、松江、佐賀、廣島、靜岡、東京、札幌、新潟等地的裁判所之後,接受司法大臣芳川顯正和司法次官清浦奎吾的建議,決定來到甫納入日本版圖的台灣,出任台灣高等法院院長兼台灣總督府民政局法務部長。

高野孟矩。
圖片來源:擷自 福島県教育委員会電子事典

法律就是法律,任何人都要遵守法律。接受法學訓練的高野孟矩,始終認為唯有法律是維繫國家運作的最高準則。只是,來台以前,高野可能沒想到台灣的情況比他想像中更為混亂。

混亂之一,在於各地的抗日勢力仍然不衰。

1895 年 5 月,近衛師團登陸台灣,6 月 17 日,總督府就已經宣布「始政」了,11 月甚至宣稱「全島悉已平定」,但是事實上日本軍隊能夠確實掌握的地區相當有限,山區仍有抗日的民眾。

混亂之二,在於官僚素質良莠不齊。

日本領台之後,為了省麻煩,一開始是不准民間的一般日本人來台的,後來禁令才逐漸解除。不過,若知山有虎,沒人會偏向虎山行,當時的台灣,就是治安和衛生都處於失控狀態的「虎山」,想來這裡的,不少人是抱持著炒短線心態、打算來撈一筆之後就離開的淘金客,總督府的官吏們也是如此,為了招徠官吏來台,不得不降低門檻、提高薪資,難免就會吸引到素質不佳的人。

混亂之三,在於司法權矮人一截。

台灣總督府法院在 1896 年成立了,但是根據〈臺灣總督府法院職制〉的相關規定,法院院長的任命,卻是掌握在總督的手中。就算總督不能干涉司法事務,但是掌握了人事任命權,就像掐住了法院院長的咽喉。
稍有不順心,掐在喉上的手,力道就緊了。

動搖國本也要查!

要人沒人,要權沒權,來到台灣擔任首任高等法院院長的高野孟矩,肩負的是創建殖民地司法體系的重責大任,而他本人也確實恪遵司法人員公正不阿的精神。

他沒想到,讓他「動搖國本也要辦」的風暴來得這麼快。

1897 年,當時的總督乃木希典接到匿名投書,表示總督府的官吏中有人收受賄賂。就任以來一向以清廉自持的乃木,隨即進行一系列的調查,果然發現數件疑似官員收賄或是恐嚇取財的事件。

乃木希典,日治時期第三任台灣總督。
圖片來源:蔡蕙頻 提供

法院院長高野孟矩等法界人士接著展開大規模的調查,但是過程卻遭到重重阻撓,例如關鍵證據的帳簿在相關人等抵達之前就被旅館的女中燒燬,而女中被以湮滅證據起訴後一審竟判無罪等,案情簡直離奇到了極點。

隨著高野等人不斷地向下挖,案情直往上燒,直逼當時擔任民政局長水野遵。當時總督府下只有「民政局」及「軍務局」兩局,負責行政及司法事務的民政局長堪稱是總督的左右手,也就是說,高野孟矩正在挖的是總督府的牆角,「網外」都打不完,法院和民政部的「網內互打」,於焉展開。

水野遵,日治時期台灣第一任民政長官。
圖片來源:蔡蕙頻 提供

據稱,事情的導火線是法院陣營發現總督府民政部廳舍的興建工程和建築圖有出入,因而逮捕多人進行調查,包含總督府土木部長杉山輯吉、技師安田通貞等多名相關官員,以及澤井市造等多名承包商,都被抓進牢裡。

比起抗日蜂起的「外患」,來自統治體系的「內憂」更為棘手。果然,高野大動作掀開總督府的鍋蓋,使得高層疑似貪汙的重大醜聞曝光,震驚日本本國政界。於是,曾經當過台灣唯一一任副總督的陸軍大臣高島鞆之助施壓總督乃木希典,要求乃木善後。最後,在一連串政治利益的交換與妥協之下,標榜廉潔的乃木沒有支持法院的行動,而是決定撤換高野孟矩。

明明是依職權戮力為公,怎會被撤換?知道自己被撤換後,高野忿忿不平,於是他親上火線,前往日本本國告御狀!高野向總理大臣松方正義提出抗議書,力陳自己就快可以退休了,本可安享俸祿,卻為了國家,不畏瘴癘勇往台灣。「既已決心死守憲法欽命所予之職責,孟矩以五尺之身,雖粉身碎骨,仍堅拒任何欲奪我職席者。孟矩一心一意永留職席之意,欲為確立台灣司法權之守護者為己任。因此,有藉強迫暴力手段欲奪此職席者,決心將在正當防衛所許之下,盡全力抵抗之!

認為自己沒有過失、總督擅發的人事命令無理的高野孟矩,回到台灣之後,就一如往常一樣天天到高等法院上班,堅守著院長室,風暴席捲下的法院,內部也分為支持院長的「高野派」、支持總督的「總督派」,以及兩邊都不支持的「中立派」,高野得到部分支持者的聲援。然而總督已經下達的人事命令也必須執行,1897 年 10 月 28 日這天的下午三點就是關鍵時刻,巡查們進入高等法院院長室準備架離高野孟矩,法院院長室的那場衝突,堪稱是日治初期的「十月政爭」。

你猜,這場對決的最後是誰輸誰贏呢?總督既已發出人事命令,收回也太沒面子了,單挑總督府的高野從頭到尾贏面不大,最後,他還是離開了台灣。

整場總督府內的茶壺風暴,在歷史上被稱為「高野孟矩事件」。以往,歷史學界多認為此事件突顯了日治初期行政體系凌駕於司法之上的重大缺失,以及明治憲法究竟及不及於台灣的適法問題。然而,面對整個行政體系甚至是國家機器都出了問題時,同樣是政府機關的一員,身為司法人員的高野孟矩,卻能不包庇、不藏私、不畏強權,即使被龐大體系的巨輪輾過將使自己粉身碎骨,他仍然堅持作為司法人的職責,不肯妥協、和稀泥。

高野孟矩離開了,歷史課本上沒有他的名字,他的身影也漸被後人遺忘,但是他的勇敢值得被記上一筆,下次請將台灣史上的這個勇者傳說告訴你的朋友。

讓他們知道,這片土地上,曾有一個叫做高野孟矩的人,捍衛著公理正義。

延伸閱讀: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