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台灣的觀眾而言,寶萊塢(Bollywood)就是印度電影印度電影印度電影的代名詞,但是這個概念過於簡化印度的電影產業。
基於各地域分歧的語言與文化,印度的電影產業其實可以按照主要語言族群加以分別,最大的寶萊塢是印地語(Hindi),第二大則是使用塔米爾語(Tamil)的電影產業,加上其他如孟加拉語(Bengali)、古加拉特語(Gujarati)與泰盧固語(Telugu)等,總共有十幾個集團。每個集團都有自己的明星、從業人員、公司等,不過彼此之間也常有互動,尤其是其中一集團成功的故事往往會被其他集團重拍,例如在台聞名的「三個傻瓜」,就是先有寶萊塢版本,才有塔米爾版本「朋友」(Nanban)。塔米爾集團也有很多故事被寶萊塢重拍,像是 2005 年的 Ghajini 與 2010 年的 Kaavalan(Bodyguard)。
在東南亞,尤其是星馬等前英國殖民地,在地可觀的塔米爾印度裔人口,使得來自以清奈(Chennai)為中心的電影產業成為最普遍的印度片。主要基地位於清奈的寇達巴坎區(Kodambakkam Zone),塔米爾電影又常被稱為寇萊塢(Kollywood)。在新加坡,塔米爾語電視台(Vasantham,中譯春天頻道)提供觀賞寇萊塢的便利途徑,加上座落於小印度的 REX 電影院,使得筆者有幸觀賞數百部的寇萊塢影片,並且累積歸納出一些心得。寇萊塢在台上映的影片有限,筆者所知大概只有 2015 年底的「披薩的滋味」(Kaaka Muttai)。
地理位置對寇萊塢有可觀的影響。雖然寶萊塢以孟買為大本營,其印地語也是新德理主要的語言,使得寶萊塢常常呈現北印度的觀點,例如對巴基斯坦的關係就時常成為電影題材,像是薩爾曼·汗(Salman Khan)就有很多相關的作品。相形之下,寇萊塢就呈現南方,或者是清奈為主的觀點,所以有關巴基斯坦的作品就少很多,但是有關於東南亞的議題就十分常見。例如寇萊塢裡有超級巨星(Super Star)之稱的羅吉尼汗(Rajinikanth,從 1978 年起,他的每部片開頭都會有「Super Star」的畫面),就把其 2016 年作品「卡巴里」(Kabali)的故事背景放在馬來西亞,印度場景只佔一小段。
傳統寇萊塢故事是印度其他電影常見的「瑪撒拉」(Masala)風格。瑪撒拉是印度料理中常見以馬鈴薯為底的混合菜餚,而這類電影的故事融合愛情、親情、動作、喜劇等元素。故事的主軸多半是男女感情,常常由恨轉愛, 然後以結婚為結局,只是過程中會有諸多挑戰,例如雙方家庭、黑社會、經濟壓力等。羅曼的場景往往就是以歌舞呈現,而寇萊塢的歌舞大約可以區分為三種等級:海外、搭棚與國內現成場景。海外場景通常必須非常異國風格,多半是歐美澳。近年來,波蘭、匈牙利等東歐國家成為被青睞的取景國,可能與較為經濟的拍攝成本有關。
此外,日本、中國等亞洲國家也會有,中國與新加坡甚至有贊助拍攝的方案。至於舞蹈的人數就看預算,從羅吉尼汗把整個舞團運到秘魯馬丘比丘出歌舞景,聘僱幾位當地舞者是中庸的開銷,更經濟的就是只有男女主角自己跳。搭棚則可以較低的預算營造較為華麗或是科幻的場景。找印度國內風景名勝甚至街道公園等現成場地來跳則是更佳經濟,而這種等級大概也不會有大型的舞群。在 2000 年代之前,很多一線的主角,像是 Ajith Kumar 與 Vijay 都還有國內現成場景的歌舞橋段,隨著印度經濟的起飛,國內現成場景的歌舞逐漸減少。雖然歌舞景多半與愛情有關,但是也有很多無關的運用,像是 2015 年的「Masss」就是被鬼追然後變成主角跟鬼一起跳…….
當然,市場不會永遠接收這樣的老梗,所以寇萊塢的對應大概有二:將原有的瑪撒拉結構複雜化,或者是嘗試其他的故事方式,譬如「披薩的滋味」就是非瑪撒拉的故事結構。複雜化的故事實為印度電影的強項,因為印度電影動輒兩個半至三個小時或更久,使得劇本作者有較多的時間把故事的細節逐一交代,特別是懸疑類的電影。
對於台灣的觀眾,寇萊塢電影最值得一看就是關於政治腐敗的處理,其次則是廣泛的題材與故事。
多數寇萊塢的動作片與政治片都會提及政客、警方、黑幫與選舉之間複雜關係的運作。最為經典的應該是 2011 年的「KO」,故事敘述大選中執政黨與反對黨都各有腐敗之處,於是身為記者的主角協助其年輕且的朋友選舉,最後當選。如果是好萊塢或是其他國家的電影,清流的當選大概就是結局,然而主角卻發現這「清流」是被恐怖份子贊助,一當選就釋放同夥,選前造勢活動遭受的恐怖攻擊居然是自導自演…雖然有些印度朋友提醒那些電影都是「減量版」,真實世界更黑暗,但是對於這些權力運作描述常常比他國的電影深刻。
印度電影人不只是陳述現狀,往往都會透過銀幕英雄來提出一些對於當前問題的看法。譬如 2016 年的「Theri(火花)」就有提及父親在防範強暴問題中的角色,同年的「Pichaikkaran(乞丐)」一片提出取消高面額鈔票以防制賄賂與洗錢,結果這想法居然被印度中央政府付諸實行。
無可諱言,同樣的政策在 1987 年有被採用過,但是這至少反映寇萊塢電影工作者對於時事的注意程度。寇萊塢電影題材不只廣泛,且與時俱進。非法器官買賣、進口國際廢棄物、媒體濫權、農民生計、環保、高度科技性的網路安全與社會媒體等議題都有成為電影的題材,而故事內容更兼顧介紹相關資訊與精彩度。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寇萊塢電影對於議題的批判往往不只主流面向,譬如 2015 年的「Thani Oruvan」就有指出強姦罪可以被運用來攻擊無辜。
由於年產量接近兩百,有些寇萊塢的電影也是粗製濫造,像是了無新意的故事、缺乏邏輯或張力的故事、甚至是慘不忍睹的電腦特效等。要避免「雷片」可以參考 IMDB 或是維基百顆的評比,通常 IMDB 評價五分以上會有一定的程度。雖然台灣的戲院恐怕不易引進寇萊塢電影,蓬勃的網路環境讓台灣的觀眾有相當的機會更加接觸這個新興大國可觀且獨特的軟實力。
由想想論壇授權轉載。原文標題:【南洋想想】南洋的印度電影:寇萊塢(Kollywood)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