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 農運屆滿 30 週年,當年為了爭取農民權利,大規模上街抗爭,甚至被打的頭破血流,時過境遷到今天的農業運動,從議題到運動的方式,都有了不小的轉變。
30 年前的 520 農民運動,起因是來自於當時的政府決定擴大開放外國農產品進口台灣的數量與種類,引起大多數農民的質疑和恐慌,民眾在立法院前與警方爆發激烈衝突。521 凌晨,憲兵隊展開驅離行動,介於警民之間要求和平的學生首當其衝,遭到毆傷、逮捕。但被驅散的群眾仍與警方發生零星的衝突,總計上百人被捕、近百人被移送法辦。
要談到近年來的農運,不能不談到台灣農村陣線。農陣自 2008 年底成立,後來在協助苗栗大埔土地徵收案而聲名大噪,成為近年來農運最受關注的團體之一。
民進黨立委蔡培慧就是農陣的發起人之一。她說,與過去農運老前輩比較,其實近代農運的主軸並沒有改變,在 1987 年就有非常多人因為產銷失衡、肥料價格上漲等問題,以及希望農業從糧食作物轉型到經濟作物,凝聚成集體的力量。
即便曾經為了抗議大埔案被警察抓,送到地檢署複訊,被警察拖上警備車丟包無數次,甚至為了參加農運而發生重大的車禍意外,在醫院躺了好幾個月。但是,蔡培慧說,30 年前的前輩們走上街頭,壓力絕對遠勝於年輕一代很多倍。
除了面對的壓力不同外,蔡培慧認為,30 年前的農運,對話對象主要是政府,現在的農運對話對象不只政府,還有很多一般社會大眾,因此現代農運除了農民聲音要被聽到,還要讓社會大眾了解,維護台灣社會環境的重要性。
加上網路科技的普及,訊息傳播的速度等比級數的加快,也讓農運必須走上科技化的路,並掌握網路聲量。
不過,無論是 30 年前的農運,或是近 10 年來的農陣,許多參與者都被外界認為與民進黨較有關聯,因此在 2016 年民進黨二度執政後,農運的發展也產生了不小的轉折。
農陣前理事長徐世榮說,雖然他離開了農陣,但實際上仍在關注當時農陣的兩大重心問題,包括土地徵收、保護農民等,只是不再拿著農陣的旗子而已。
他說,外界看農運的力量,好像一下子消退很多,那是因為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把很多農運的想法都帶進去行政部門,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也在環保署做了很多事情,現在的行政部門不像國民黨執政時期,因此農運力量的消長,也要與行政部門一起考量,當行政部門接受部分農運理念,外部壓力不像以往,不需要再持續抗爭。
面臨轉型的農陣,目前正在進行組織重整的工作,現任理事長洪箱,是來自於苗栗後龍灣寶的農民。她說,農陣未來會持續關心農民議題,並且關心水資源問題,畢竟現在台灣非常缺水,最先被犧牲的就是農民,這樣未來農民怎麼生存下去。
面對政黨輪替後,農陣上街頭的次數似乎大幅減少,洪箱說,如果能夠好好地講,又有誰想要上街頭。她說,蔡培慧就是政府溝通的管道之一,常常協助農民解決問題,既然如此,又何必一定要走上街頭。
不過,洪箱對於政府大力推動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也有不小的抱怨,她認為,如果真的推展下去,恐怕土地徵收問題會影響許多農民的權益。
從體制外踏進體制內的蔡培慧說,為農民服務才是最核心的事情,不管在哪裡做事都會面臨壓力,那就一關一關去走過。
蔡培慧說,進入體制的好處,不論是幫助小農、農保、農民職災、食農教育法、有機農業促進法順利三讀等問題,都還是比較有進展的。
走過農運 30 年,從過去的體制衝撞,到現在農運成員登堂入室的走入政府部門或國會殿堂,農運議題漸漸受到執政者關注,也算是維護農民權益的一大進展。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