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標籤
免疫
研究:曾染疫也難防變種病毒 打疫苗才是正途
一項針對醫療人員所做的研究顯示,曾罹患 2019 冠狀病毒疾病( COVID-19 )的人不一定能長期預防二度染疫,尤其是面對新的「高關注變異株」( variants of concern )。世界衛生組織( WHO )目前列有4種「高關注變異株」,分別是最早在英國發現的 Alpha ;最早在南非發現的 Beta ;最早在巴西發現的 Gamma ;最早出現於印度的 Delta 。
陳秀熙:桃園醫院群聚案可望1、2週內結束
台大公衛學者陳秀熙今天指出,桃園醫院武漢肺炎群聚感染,使民眾警覺性提高,只要堅持現行防疫措施,這波群聚流行應會在1、2週內結束。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今天透過線上直播分析指出,恐怕要等到3月之後,國際 COVID-19 ( 2019 年冠狀病毒疾病,俗稱武漢肺炎)疫情才有可能大幅度下降。台灣目前雖發生醫院群聚,但以人口數來計算單週感染率,世界排名仍在低危險的前 30 名之內。
9月現蹤 倫敦近2/3新增確診都是變種病毒
就在疫苗讓人們心生走出 2019 冠狀病毒疾病( COVID-19 )疫情希望之際,英國與南非卻出現傳染力變強的新型變種。英國變種病毒是9月發現,目前倫敦約2/3新增確診都是變種病毒。根據最新數據,英國 20 日新增3萬 5928 人確診,是有紀錄以來最高單日確診人數。倫敦各火車站湧進滿是想離開倫敦的民眾,想躲過即將生效的嚴格封城令;歐盟多國 20 日相繼宣布暫時禁止英國客機入境,包括愛爾蘭、德國、法國、義大利、荷蘭與比利時。
後遺症一堆 罹患COVID-19似永無痊癒之日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近一年,除患病當下的症狀外,越來越多當時較輕症的痊癒者後來出現嚴重倦怠、記憶減退、心臟問題等後遺症,彷彿罹患這種病之後永無痊癒的一天。「華爾街日報 」報導,許多病患在本該康復的時間後,症狀仍持續數週甚至數月,還常會伴隨令人費解且影響全身的新症狀,像是嚴重疲倦、認知問題、記憶減退、消化問題、心律不整、頭痛、暈眩、血壓不穩甚至落髮等。
中研院第一個直接殺死癌細胞新抗體 登國際期刊
中研院今天發表由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吳漢忠研究團隊研發第一個直接殺死癌細胞的新抗體 EpAb2-6 ,腸癌實驗顯示大幅提高小鼠存活率,刊登國際期刊癌症研究。中央研究院今天召開「癌症為何惡化?中研院破解關鍵機制 首創新抗體助免疫治療」記者會。身兼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主任的吳漢忠指出,在癌症研究中,上皮細胞黏附分子( EpCAM…
中市流感疫苗反應不良男子 衛生局協助後續治療
台中市一名 51 歲男子疑因施打公費流感疫苗出現不良反應,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今天表示,男子昏迷指數3,仍在加護病房觀察,將協助後續相關治療,已有善心者要資助費用。曾梓展表示,男子經診斷罹患「 GBS 格林巴利症候群」( Guillain-Barre Syndrome ,簡稱 GBS ),目前在加護病房觀察,昏迷指數大約在3,院方使用血漿置換術治療中,待療程結束進入下一階段後,可能再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療。
COVID-19疫苗 年輕與健康者恐2022才輪得到
全球無不渴望疫苗解救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但世界衛生組織( WHO )的首席科學家直言,年輕與健康族群應有心理準備,可能要多等一年到 2022 年,才有機會輪得到接種。「華盛頓郵報」報導,兒科醫師與臨床科學家出身的世衛專家史瓦米那尚( Soumya Swaminathan ) 14 日在一場世衛的線上 QA 會議裡說:「人們心裡的如意算盤是『等明年1月1日或4月1日我就能打到疫苗,然後就能重拾往日正常生活啦』可惜,到時不會是這樣的。」
研究:COVID-19流感化 沒疫苗難達成群體免疫
根據今天公布的研究報告, 2019 冠狀病毒疾病( COVID-19 ,武漢肺炎)患者二次感染時,可能會出現更嚴重的症狀,證實了人類可能會不只一次感染這種可能致命的疾病。法新社報導,一篇刊登於「刺胳針傳染病期刊」(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的研究報告描述了美國首起再度感染 COVID-19 的確診病例,並指出接觸過病毒不保證未來能免疫。
彰化萬人檢測風波 詹長權:抗體資訊是防疫資產
彰化縣衛生局和台大公衛學院合作進行萬人血清抗體檢測風波不斷,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今天在臉書發文指出,抗體資訊是控制 COVID-19 疫情時不可或缺的「防疫資產」。彰化縣衛生局與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等單位合作,進行 COVID-19 ( 2019 冠狀病毒疾病,俗稱武漢肺炎)病毒血清抗體檢測,日前喊停,原規劃 25 日公布血清抗體檢測期中報告,台大公衛學院昨天臨時通知取消 25 日的期中報告說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