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像成人一樣有理解和推理的能力,只不過他們沒有類似的經驗而已。」
「改革世界就要改革教育。」
–科扎克(Janusz Korczak)
聽過「兒童法院」嗎?今天的冥誕壽星科扎克,曾在他創立的孤兒院內設立了一座「兒童法院」,讓孩子們自己解決他們之間產生的各種問題。
這位為兒童的權利和平等,付出了畢生精力的教育家,最後陪著一群孩子死於德國納粹集中營。
他原名亨利.哥德施密特(Henryk Goldszmit),「科扎克」是年輕時代寫文章的筆名。他於1878年出生於生於波蘭華沙的一個猶太家庭。
他於華沙帝國大學醫學部畢業,習醫期間,還跑去瑞士以便了解教育家裴斯塔洛齊(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的教學理論和實踐活動。科扎克後來也成為研究兒童心理發展的先驅。
醫學院畢業後科扎克被征入沙皇軍隊(當時波蘭被俄國占領),還參加日俄戰爭。
科扎克回來後,在一所兒童醫院擔任兒科醫生。他對貧困人家只收取象徵費用。
科扎克曾遊歷國外,到處講學,做義工,訪問慈善機構等。為了專心兒童事業,他決定不要建立家庭。
科扎克創辦過一本雜誌《小回顧》,刊登孩子們寄來的文章,讀者也以兒童為主。他並出版《畫室中的兒童》。
1907年和1908年,科扎克在猶太和波蘭兒童夏令營中工作。1909年他加入「孤兒救助」猶太協會。數年後科扎克擔任該機構的主任。
1912年10月科扎克和Stefania Wilczynska共同創立了「我們的家」孤兒院,這是一所為華沙猶太兒童創辦的孤兒院。科扎克擔任主任職務。科扎克在該機構任職三十年。
但其間他又兩度入伍:一次大戰爆發後,科扎克再次被徵召入沙皇軍隊,擔任戰地醫師,來到基輔附近的避難營照顧兒童;1918年6月回到華沙。不久,波蘭宣布獨立,科扎克加入新成立的波蘭軍隊。這次是為自己而戰,科扎克曾宣稱:自己一輩子既是波蘭人,也是猶太人。波蘇戰爭期間(1919-1921),他擔任戰地醫院醫生。1921年回到「我們的家」。
科扎克將每個孩子都看做自己親生孩子。在他的孤兒院裡,兒童有自治的權利,管理自己的事務。他倡導應平等對待兒童與成年人,強調與兒童對話的重要性。他試圖讓孩子們的童年生活簡單快樂,反對死板的教條主義,但這並非意味著他們沒有任何責任。他相信,孩子們應該切身感受周圍的環境,並獨立地做出自己的判斷。孤兒院的管理理念是鼓勵孩子們自己管理自己,那裡有「議會」、「法院」、「報社」、「公證處」等機構。
科扎克一生中寫了24本書和1400餘篇文章。包括《如何愛一個孩子》 (1920)、《教育時刻》 (1924)、《當我再次成為小孩》 (1925)等。在兒童讀物中,《馬特國王一世》和《孤島上的馬特國王》被翻譯成20多種文字。
綜合科扎克對教育的關鍵理念:反對語言和肢體暴力;成人與孩子之間的教育互動;相信孩子和成人都是人類;教育過程應考慮每個孩子的個體特徵;相信最熟悉孩子需要的人是孩子自己,因此成人應將這點考慮進去;賦予孩子們尊重自己意見和財產的權利。
科扎克除了寫書,出版刊物,也在電台透過廣播為兒童做節目。然而1930年代末期,反猶太氣氛更濃,他的刊物與節目受挫。
納粹勢力進入波蘭,猶太人被聚集,友人曾幫助他偽造證件,以便逃離猶太聚集區,但為科扎克拒絕。
1942年8月5日,猶太人聚集區被德國納粹分子包圍。科扎克帶領大約200名兒童和數十名教師,被押往死亡集中營。孩子們緊緊靠在一起,手裡舉著馬特國王一世的旗幟(馬特國王一世是他們的老師編寫的小說中的英雄)。每個孩子手裡都拿著他們最喜歡的玩具和圖書。走在隊伍最前面的男孩子們還拉著小提琴。最後科扎克和這群孩子在集中營裡慘遭殺害!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