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張之豪專欄》李坤城的離世,台灣的流行音樂界失去了一個重要支柱

圖片來源:截自張之豪臉書

昨晚,音樂人李坤城老師過世了。

我猜也許有些媒體還是會以「爺孫戀」角度來報導李坤城。

但,李坤城,是當代台灣流行歌曲最重要也最傑出的音樂創作人之一。

李坤城優美的台語造詣,從《心肝寶貝》就可以看出。

「輕輕聽著喘氣聲/心肝寶貝子/你是阮的幸福希望/斟酌給你晟/望你精光/望你才情/望你趕緊大/望你古錐/健康活潑/毋驚受風寒」

他在近 30 年來,在華語、台語歌、流行音樂專輯裡,著作等身。

李坤城更曾為彭明敏教授於 1996 年總統競選歌曲專輯的擔任製作人。

台灣文化、語言,除了要對過去爬梳以外,更重要的,是創作。

唯有一直突破、創新、累積新的台灣文化文本,我們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獨立的民族,才有我們的文化厚度。

請別把李坤城,記得為另一個八卦逸聞。

李坤城的離世,代表台灣的流行音樂界,失去了一個重要的支柱。

倘若我有幸當選立委,我也將以同等的力道,監督、促進,台灣的文化治理、文化政策。

因為,我們追求的,是個有文化內涵的獨立國家。

我們追求的,從來都不只是政治,而是更真、更善、更美的狀態,既是美感、也是品格。

台灣在這方面,一點都不輸人,只是政治上總是被一個鄰國阻擋拖累了而已。

我曾在幾年前,有幸與李坤城老師討論台語歌曲創作的問題。

附上這段 2015 年,我與李坤城老師的對話,表達我對他的尊敬與悼念。

張之豪:

我個人認為,臺灣現在音樂創作的問題,確實不小。

小清新、只會寫政治正確不會寫詞寫旋律也是問題沒錯。

但其實這些問題,我以為都是本土文化被壓抑、被切斷,現代教育體制裡,本土文化的傳承又很差、很死板,又也被壓抑所致。整個教育體制,也不重全人發展的方向,威權陰影又造成從眾風氣的橫行,所以自由的創作者,沒甚麼空間。

要解這個問題,除了回到教育的改革以外,新一代的音樂創作者,好好正視自己訓練不足的問題,比較實在。

好比說開個私塾,把李坤城、武雄,這些創作前輩找來開課,學樂理、學臺灣流行音樂史、學母語發音、學平仄聲韻,這些東西比較重要吧。

流行音樂、獨立音樂,本來也不是甚麼二元對立的東西,重點是,臺灣根本沒有這整個土壤跟產業,所有人都在手工業,是能幹嘛?

李坤城:

之豪的分析很實在,台灣音樂的主體性經常是混亂與空談,其中最主要原因和問題點已被之豪說了出來。

音樂人屬於在地的「愛與能量」的實力展現,本土音樂文化的教育傳承受到壓抑,是否失去真實純粹台灣音樂創作價值的認同。

感謝之豪很有遠見的抬愛,我正在思考成立私塾,或是籌資成立以台灣創作音樂為主體的公司,配合傳媒大轉變的科技時代,以展演活動和網路出版發行為主的新唱片公司。

十一年前,我小兒子意外車禍離世,我在「百日告別」的思念與哀傷中放鬆創作腳步,近期因為爺孫戀的奇蹟啟動,我正在整理思緒重新出書,歡迎年輕音樂朋友與我指教,明年變天也是台灣流行音樂的新時代。

流行音樂是直接表現人類感情的藝術,聽好的音樂是一種美妙娛樂。台灣傳統音樂主要是雅樂、俗樂、民間戲曲和歌謠,流行音樂是二十世紀西風東漸後才出現的文化。

從歷史文化角度而言,對於早年流行音樂史研究、調查與保存是必要的,特別是音樂美學、音樂本質、音樂生命以及音樂與其他藝術的關係,甚至包含與文學、戲劇、舞蹈、電影等結合。

除了流行音樂的內容,二十世紀科技的進展,從早期留聲機、收音機、電唱機、電視到新時代網路等傳媒的發明,對於人類音樂生活的豐富性,也是不可偏廢的教育與研究領域。

唱片業在台灣超過百年,面對時代大變革時,如何與科技文明配合?

溫故而知新,明年我將邁向六十歲,我想跟時間賽跑,用餘生珍貴的愛與能量活力,一起與台灣音樂夥伴跨越時空對話,一起聽到並看見台灣音樂與唱片歷史的腳步聲。

從中學習領悟了創作熱情以後,再一次發動與最年輕的七、八年級生合作,用愛追求開創新時代精神的台灣音樂。

只有想和批評沒有建設性,我已經開始行動了,首先整理詳細的台灣唱片百年發展史大事年表,其次開始以各個時期重大音樂事件和議題故事創作整理成書,我珍藏有百年來完整的台灣音樂文獻和重要文物,也已熟悉年輕世代的圖文閱讀習性。

今年起,我將重寫台灣流行音樂與百年唱片的故事,近期已有初步大綱,確定未來發展新式教育的方向,我的專業是1895之後,研究台灣現代性的起源。

例如:附上一些已完成篇章的故事大綱,有明治、大正時代,而昭和初期正在整理中,還會持續整理書寫音樂故事發展至最近期的二十ㄧ世紀,在此首次曝光我的台灣音樂革命計劃初稿,希望關心台灣音樂未來發展的朋友給我指教,我有想找固定的網路平台合作,做系列與主題的論述發表。

一、文明啟蒙/明治時代

1. 魔鬼的聲音/1877年留聲機和錄音的發明。

2. 廣東人的琴戲奇觀/1898年留聲機首次傳來臺灣。

3. 聲音複製時代/1900年平圓盤的出現/台北萬華地區街道的留聲機屋。

4. 耳目一新/1904年在後藤新平推動下,台灣人開始賞玩留聲機。

5. 大國民唱歌/1905年新高山與世界之友這二首歌曲是台灣最早錄製的創作歌曲唱片。

6. 留聲機大眾化/1908年台灣古厝可以看見的最早中文唱片,是美英洋行推出的漢樂唱片。

7. 台灣唱片業開端/1910年日蓄出張所在台北成立,台灣誕生第一家唱片公司。

二、初試啼聲/大正時代

1. 無魚蝦也好/1912年清國京劇唱片大量輸入,從傳統漢樂、廈門南管到小曲。

2. 舶來洋樂盤/1913年文明時代新娛樂,卡羅素來了。

3. 民謠歌曲都會化/1913年日本國產唱片和翻製歪風,日蓄、帝蓄的京劇唱片。

4. 台灣音樂首次錄音/1914年英美錄音師遇見台灣客家藝人,從客家八音、採茶戲到台語歌謠、北管、歌仔戲,老而雜的台灣音樂,意外感動外國人。

5. 博覽會的推廣/1914年留聲機唱片成為家庭趣味娛樂,全台市場販售唱片種類已有六千種左右。

6. 學校唱歌教育/1915年台灣第一本公學校唱歌課本台灣總督府「公學校唱歌集」刊行。1918年「東洋蓄音器合資會社」發行二十首台灣總督府『公學校唱歌集』唱片。

7. 聽唱片學國語(日語)/1917年留聲機唱片被使用在學習日語。台北新起街水野春次所製作的「國語獨習用蓄音機音譜」完成,可以使用台語或客語來學習。這套「國語練習用音譜」,十二枚一組,定價十圓。由台北盛進商行發賣,成為使用台、客語錄音最早的國語學習唱片。

8. 一戰結束新時代開始/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新音樂思維與白話文運動的結合,誕生了創新歌曲最早的雛形。台灣第一位寫歌的人,是台南人謝星樓。1915年謝星樓前往日本留學,在日期間,與吳三連等人組「啟發會1919年」、「新民會1920年」,繼而參加1921年成立的「台灣文化協會」,致力於社會文化改革並發表創作歌曲。

9. 著作權法改正/1920年日本著作權改正立法,海盜版唱片完全停產。實用新案奏效,蓄音機公司開始整合。

10. 大地震之後/1923年關東大地震,日本政府提高關稅振興經濟,國產留聲機和唱片蓬勃發展。1924年台北市大稻埕的永樂座開幕,因內部設備新穎,是各類新戲上演的中心。宜蘭鐵路全線通車,當地歌仔戲藝人大量前進來台北發展。

11. 台北麥酒樓的錄音/1926年台灣唱片在台北麥酒樓重啟錄音,藝旦和北管子弟團掀起台灣音樂熱潮,這批唱片由日蓄鷹標唱片發行,開啟唱片大眾化時代。

12. 金鳥印夏天的扇子/1926年金鳥印唱片價格低廉,並推出聽扇二用之團扇唱片,上市後反應良好。年底日蓄推出壹圓平價商品『東洋駱駝標』唱片與之競爭。

三、昭和初期/台灣唱片的黃金時代⋯(未完待續)

李坤城感動留言2015/10/12

圖片來源:截自張之豪臉書

原文出自張之豪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