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布 2050 淨零排放路徑圖,多個環保團體今天提出 5 大建言,包含整體性規劃產業轉型政策;設定無煤時程、天然氣橋接策略;公正轉型應入法,加強社會對話等。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等環保團體舉行「淨零路徑新篇章,社會對話要補強」記者會,提出 5 項建議。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魏揚說,路徑中「火力加上碳捕捉封存技術」占比仍高達 20 %到 27 %,若碳捕捉、利用與封存技術( CCUS )的成本、運用不如預期,零碳能源願景可能受挫,主張淨零路徑中應納入「無煤時程」、「天然氣過度橋接與退場」規劃。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秘書長陳郁屏說,再生能源要達到 7 成占比,政府就要正視綠能政策欠缺整體規劃的事實,例如再生能源設施的開發應回歸國土計畫,即經濟部應提出總體發展空間策略,以土地的可回復性與空間的複合利用為優先,梳理出用地的秩序、發展原則,再據此與國土計畫接軌,才能降低對社會的衝擊。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說,雖然路徑圖提出製程改善、能源轉換、循環經濟 3 大面向 11 項措施,但再看國際能源總署( IEA )的淨零路徑圖,已規劃未來各耗能產業的產量推估、不同年份創新零碳製程占比與行業別氫能需求量等,政府目前的規劃恐無法引導產業轉型。
他並說,應參照歐、美對工業部門推行的策略,藉由政府低碳原物料公共採購、納入低碳要求的貿易政策及跨領域的工業去碳化研發旗艦計畫等促使產業轉型。
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楊書容指出,肯定政府提出運具電動化目標,但仍欠缺綠運輸發展目標,意即不僅要換成能效更高的運具,還要減少車輛大小及數量,應策劃中央及地方政府達成提升公共運輸能量的目標。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專職律師呂冠輝說,未見轉型過程對哪些群體、人數造成影響的評估,主張至少應將政府目前提出的新台幣近 9000 億元淨零預算,以1%用於公民參與預算,積極進行溝通,以及仿照加州將碳市場收入用於弱勢人口補助。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倪茂庭說,碳費設計除了促成減碳,也要落實氣候正義、使用者付費的正義,應確保定期提升;淨零路徑法規仍以能源法制為主,忽略國土規劃、海洋管理等自然資源管理,以及環境、社會、人權影響評估等面向,有待完備。
國發會3月 30 日與環保署、經濟部、交通部、科技部、內政部連袂公布台灣 2050 淨零碳排路徑圖,根據路徑圖, 2050 年再生能源將占 60 %至 70 %、氫氣9%至 12 %,火力加上碳捕捉、利用與封存技術( CCUS )約占 20 %至 27 %,抽蓄水力1%。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