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學者陳樹群發明兼顧防災與生態的「會呼吸的防砂壩」,希望大家都來用,他乾脆放棄專利,8 年後,亞洲最大的鋼鐵建材廠前來談授權,他不要錢,結果日方實作一座壩給台灣做防災,更促進推廣環境友善工程。
陳樹群是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特聘教授,他對於傳統防砂壩危害生態,無法視若無睹,於是發明「可調柵欄式防砂壩」,可拆解重組又不會危害生態,也就是「會呼吸的防砂壩」。他說, 2005 年就取得專利,「後來其實我是放棄專利的。」
被問「為什麼?」陳樹群回答中央社記者:「我覺得這個專利沒有太大意義,蓋一座防砂壩的經費多以新台幣千萬元為單位,不低,大多是公共建設、有公益性,所以我就放棄(專利),只要大家願意用就好。」
雖然沒有想過要用專利授權來賺錢,但在一開始時,他說:「事實上沒有馬上得到很大迴響。」
儘管乏人問津,他繼續在台、日演講推廣。好事多磨,沈寂了 8 年之久, 2013 年終於出現重量級的合作對象組成團隊來台造訪。
發明環境友善工法 伯樂來自日本
他說:「就是日本最大、也是亞洲最大、全球前三大的鋼鐵建材廠日鐵建材。」 2014 年,日本業界期刊「土木施工」也以封面主題,介紹他發明的工法。而直到 2019 年時,台灣的科技部才在科學發展期刊專文介紹。
陳樹群研發新的工法時,細究每一步科學試驗,他說,或許是經過驗證實務上可行性高,申請專利時也留下可查詢的資訊,日鐵建材注意到並找上門來。
陳樹群分析,會呼吸的防砂壩可讓日鐵建材的企業形象在綠色環保、公益性上多重加分,誘因不小。
首先是翻轉了工法,突破舊思維。因為不只做大樓鋼骨等工程,也興建鋼骨防砂壩的日鐵建材,一直是將鋼骨穿進水泥體,從沒想過要能拆掉;會呼吸的防砂壩則不然,可以拆,也可以組。
其次,可兼顧生態保育,這本來就是陳樹群的初衷。第三,掌握了原理,就能像橋墩設計一樣,為每條河川量身訂做,既有舊型防砂壩也能遵循這套工法逐步拆卸、組回,搖身一變成為會呼吸的防砂壩。
再者,經營水庫要保護河川、減少泥沙淤積,防砂壩是其中一個環節。會呼吸的防砂壩約每 3 到 5 年可拆、可組,以 30 到 50 年為一使用生命週期,可循環使用,體現循環經濟。
值得一提的是,洽談合作時,日鐵建材雖然得知他已放棄專利,仍秉持尊重智財權的原則,堅持使用者應付費,意外讓雙邊合作產生良性循環的漣漪效應。
一座防砂壩當禮物 一份善念共同守護環境
陳樹群還是不收錢,當時他擔任中興大學農學院院長,靈機一動,想到惠蓀林場內的蘭島溪多次爆發土石流,他提議日鐵建材要不要考慮送一座會呼吸的防砂壩,蓋在惠蓀林場內給台灣做防災。
陳樹群和日鐵建材彼此的善意交流,就此展開雙方合作實作新工法之路。
陳樹群對蘭島溪的情況很熟悉,這是政府列冊的土石流高潛勢溪流,上游已有一座較小的防砂壩,早已淤滿,大量土砂越過持續往下流,因為日鐵建材捐贈在下方再打造了第一座會呼吸的防砂壩,發揮滿庫效果,才救了更下方的重要聯外橋樑蘭島溪 1 號橋,證實新式壩體奏效。
而蘭島溪上游的舊式防砂壩,也經過陳樹群的研究團隊也用試驗過的方式實際操作拆卸,證實滿庫後的土砂可隨水流集中往下流洩,不會讓兩側護岸淘空;拆卸部分並再重組後變成新式壩體,讓後續防災也能兼顧生態保育。
日鐵建材除在台灣設立分公司,社長增田規一郎也曾讓日媒隨行訪台記錄新工法,「並在日本著手試做會呼吸的防砂壩」。
至今日鐵持續跟陳樹群交流,掌握新工法的實作成效,陳樹群的學生也因緣際會進入日鐵建材任職,未來還有機會派駐海外部推廣業務,深化多邊合作。
會呼吸的防砂壩從沒人關注到得以實做,陳樹群說:「是啊!也因為日鐵做了,才受重視。」回顧 10 多年來,他像是生、養一個小孩般費盡心力。
從設計圖稿變成操作手冊 利他分享實作成效
這款防砂壩施作案例,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已興建了 10 幾座,農委會林務局也有投入,經濟部水利署河川局雖然沒跟他合作,卻也在曾文水庫上游施作。
篤信基督教的陳樹群說:「施比受更有福,我覺得任何東西太強調自身利益,最後那個東西不會成功,放開,事情反而很好做。」
現在,水保局要請陳樹群將拆、組的流程製作成操作手冊,6 月下旬並已前往台東縣庫濃溪、花蓮縣九岸溪視察,評估在當地施作、或將舊式改造成會呼吸的防砂壩;明年 3 月則要舉辦研討會,邀請國際產學觀摩交流。
陳樹群也將會呼吸的防砂壩寫成學術論文,向國際期刊 ESPL (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 )投稿,已獲得接受,今年下半年就會發表,他希望促成更多水域施作,讓全球的防砂壩都會呼吸、不再危害生態。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