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記者賴品瑀報導)「在田為肥、在水為害」氮磷鉀等物質是農業重要的肥料,但進入了河川、水庫,卻將造成優養化。環保署 24 日公布,有台日合作的新技術「MSL(多層複合濾料)水質淨化系統」,以天然材質層層堆疊,不但削減污染物,改善水質,當使用年限後,也是很好的土壤改良劑。
目前在澎湖縣成功水庫已有模場試驗,高雄阿公店水庫、桃園龍潭大池也正在興建,陸續將在今年底、明年底完工。分別花了近5千萬、2億5千萬,是前瞻計畫的一環。
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副教授何嘉浚表示,這個技術 20 多年前在日本研發出來,目前全日有 50 處使用,他的團隊想要引進這個技術,於是在科技部的支持下,花了 3 年時間研究。
這一套 MSL 水質淨化系統,採用稻梗、越南砂、碳粉、鐵粒組成土封包,再以沸石填充,做七層的堆疊,大約需 8 公尺的深度。何嘉浚表示,這些材質都是天然無毒,且都是台灣在地就可以容易取得,本來在日本使用木屑,但台灣的團隊找到有同樣效果且容易取得的稻梗,沸石則是取代日本選用的火山石。
越南砂可以提供孔隙讓微生物附著,以吃掉有機質、稻梗可以提供微生物碳源補充、碳粉可以除色除臭、鐵粒可以與磷結合、沸石吸附氨氮,各自有自己的任務。何嘉浚解釋說,選擇同樣效果的材料、並找出這些材料的比例,並是他們研究的成果。不同的水質狀況與需求,會有不同的比例。
而當 20 年後,鐵粒中的鐵離子都與磷中和成磷酸鹽後,就必須除役,這些用過材料是農民搶著要的土壤改良劑,可作為植生沃土使用,達到資源零廢棄。
環保署水保處處長吳盛忠表示,造成優養化的物質主要是氮磷,來自清潔劑、農藥、生活廢水等,進入河川、水庫後,導致藻類大量增長,而發生優養化。
吳盛忠表示,目前國內處理氮的技術較多,已經可以做到回收,但處理磷的技術則較少,若是可以控制磷的濃度,就可以改善優養化的狀況。
環保署在澎湖成功水庫的模場試驗,一天可以處理 20CMD 的水,可以去除 60% 的磷。而年底就將在阿公店水庫完工的系統,造價近 5 千萬,可處理 300CMD 的水,將去除 50% 的氨氮、66% 的磷等物質、明年底完工的桃園龍潭大池,則耗資 2.6 億,可處理 18000CMD ,將去除 50% 的氨氮、50% 的磷等物質。吳盛忠表示,這是前瞻計畫的一部份,是地方政府積極爭取的結果。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