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沙國挨炸油價震盪 石油危機再現機率不大

圖片來源:pixabay

沙烏地阿拉伯石油設施遭攻擊,造成國際油價過去一週急漲,令人想起石油短缺的可怕經驗。不過,分析師表示,不太可能會看到世界各地汽車駕駛人大排長龍急著把油箱加滿的畫面。

沙國重要石油設施 9 月 14 日遇襲,產量突然降至正常產量的一半。倫敦北海布倫特原油期貨聞訊一天內飆漲 15 %。之後漲幅縮減, 20 日前已回跌至每桶 65 美元左右。

鑑於全球經濟放緩,加上石油產能充裕,目前油價飆到每桶 100 美元的可能性也不高。

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商品研究部門主管齊林吉里恩( Harry Tchilinguirian)表示:「從本質上來講,世界現在應對石油危機的能力比 70 年代好太多。」

1973 年爆發第四次中東戰爭,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為了打擊以色列的盟友,宣布石油禁運; 1979 年伊朗爆發革命,油價在幾個月內飆漲,逼得已開發國家不得不低頭。

德國商業銀行(Commerzbank )經濟學家在研究報告中表示:「如今爆發石油危機可能不會帶來同樣的破壞程度,因為各國漸漸習慣這類事件。」

此外,報告還說:「央行也不會因石油供應危機恐推升通貨膨脹而大幅升息。」

重點是多數經濟體已降低對石油的依賴程度。像是美國石油消耗量自 1973 年每日 1730 萬桶,增加至 2018 年的每日 2050 萬桶,僅成長了 18 %,同一時期的美國實質國內生產毛額(GDP)卻大幅成長 230 %。

油價 2011 至 2014 年期間漲到每桶 100 美元以上,也未造成經濟崩跌。油市現在也逐漸不再由幾個大型產油國把持。

齊林吉里恩指出,產油國現在不侷限在中東,他提到北海自 80 年代開採石油,以及西非、巴西沿海開採的深海石油,還有加拿大的油砂。

連過去一向仰賴石油進口的美國也成為主要產油國,甚至過剩出口,這都要拜頁岩油和新科技之賜。

這些因素也有助在發生像沙烏地阿拉伯石油設施遇襲這類重大石油事件時,不致造成油價震盪。

商品研究集團(Commodity Research Group)石油市場專家李博(Andrew Lebow)表示,即使石油危機重演機率不高,「也不能說完全沒風險」,尤其,全球 1 / 3 石油產品運輸必經的「荷莫茲海峽(Strait of Hormuz)萬一因爆發重大戰事而封閉時」。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