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地瓜周專欄》氣候變遷下 人類得靠循環經濟華麗轉身

圖片來源:Pixabay

你想過用租牛仔褲,取代買牛仔褲嗎?你知道荷蘭史基普國際機場的燈泡是跟飛利浦租的,而不是買的嗎?這些打破傳統經濟模式的做法,正是要解決地球資源有限性的新經濟典範──「循環經濟」。

談到「循環經濟」,你會想到什麼?劉李俊達向演講台下的聽眾們拋出這個問題。「大概就是資源回收再利用吧!」其中一位聽眾如此回應,其他聽眾點點頭表示同意。聽眾的反應顯然在劉李俊達的意料之內,但他肯定地表示:「今天這場演講正是要翻轉『循環經濟等同於資源回收』的說法。」

4 月 13 日午後,在臺灣大學對面的聯經書房,劉李俊達代表「資源循環台灣基金會」,以「循環經濟──氣候變遷時代的產業轉型」為題進行演講。

線性經濟造成資源枯竭

生產、消費,終至丟棄,是工業時代以來,現代人再熟悉不過的流程。劉李俊達說明這是所謂的「線性經濟」,也是形成目前資源浩劫的問題根源。因為在整個線性經濟流程中,會耗費礦物、石油、水與能源等天然資源,同時累積大自然消化不了的碳排量及汙染量。且為了熱絡經濟、滿足物質需求,人們偏好「加速」這道流程,高速消耗歷經千萬年才形成的礦物原油與地球環境。

劉李俊達向聽眾解釋「線性經濟」。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線性經濟的發展,彷彿地球是一間巨型工廠,插頭插上,便啟動自動化榨取資源、循線將產品輸送到各地的流程。對消費端來說,源源不絕的商品,讓人難以想像製造商品的那一端,有一天會將天然資源榨取到一滴不剩。遠離垃圾場或垃圾處理流程的人,也難以想像覆滿廢棄物的大地。

資源回收無法扭轉地球資源耗竭的悲劇──因為產品回收再利用的次數是有限的,重製將削弱產品的物理特性、產品價值,例如:相對較薄的再生紙;許多產品僅能部分回收,或回收成本高昂,無法改變生成廢棄物的結局。

雪上加霜的是,全球化的經濟發展──對「快時尚」或「新科技」的崇拜讓生產鏈不斷加速,導致回收再利用的速度永遠跟不上汙染與廢棄物產出的速度。而資源回收無力鬆動線性經濟的生產結構

循環經濟是什麼?

面對同樣的命題,「循環經濟」主張不再開採資源的做法,要讓產品元素得在封閉的經濟系統中重複流轉,就像大自然的生態系統,每個元素皆環環相扣、循環利用。劉李俊達表示,在氣候變遷的時代下,循環經濟應該作為產業轉型的目標。

線性經濟與循環經濟的差別。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 轉型一:產品變服務

販售商品轉為販售服務,是循環經濟的其中一種模式。「我們並不需要『燈泡』這樣的產品,我們需要的其實是照明服務啊!」劉李俊達舉例,荷蘭最大的機場──史基普國際機場便與飛利浦簽訂長期合約,結合維修服務租用燈泡,以此省下產品原料費也避免資源浪費。在歐洲,不僅家電可供租用,連冷媒都有租用機制,冷媒在專業機構的控管下,也可避免溢散至環境中造成污染。

  • 轉型二:維修取代回收

循環經濟所包含的其中一個重要概念,是「以翻修取代回收」──維修保固服務可延續高單價商品的壽命、減少再製造的物料需求。從傢俱、電器乃至工廠機台,都可運用這樣的法則進行價值再造。

  • 轉型三:共享產業資源

共享產業資源,則是循環經濟的另一種面貌:中鋼過往將煉鋼所產生的水蒸氣直接排放至空氣中,現在,中鋼開始販售「廢蒸氣」,提供熱能給需要燒鍋爐的廠房,藉此取代燃煤、減少碳排量。

臺灣另一個利用循環經濟創造經濟價值的經典案例,是全臺最大的養豬戶──臺糖,其規畫的「養豬生態循環園區」將豬糞尿轉化成沼氣發電與牧草堆肥,養成的牧草再用於飼養豬隻,達到大規模的資源循環。

打破循環經濟迷思:不只照顧環境,也能照顧經濟

劉李俊達說明,乾淨的水、空氣與食物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但經濟需求也是真實存在的。因此除了減少污染的訴求,他同時標舉循環經濟創造的經濟價值。「循環經濟並非循環『環境』,我們不是增加成本的清教徒,或是環保的基本教義派,我們也重視經濟發展。

其實,全球暖化與極端氣候都會衝擊原物料的品質與數量,這也是企業端必須將永續利用納入考量的原因之一。尤其臺灣的天然資源有限,有幾近九成的原物料進口自國外,受原物料物價波動的影響甚鉅。因此總統蔡英文推動五加二產業創新計劃,「加二」是主張前五大產業都要納入「新農業」與「循環經濟」的思維,以促進永續發展。劉李俊達強調這是一個產業轉型的階段,因此不是日常節能減碳、資源回收的呼籲而已,他期待往後市場上的產品都能遵循永續利用的思維;作為消費者,甚至能以購買服務取代購買產品。

演講後,筆者訪問在現場聆聽演講的謝同學,她說:「租用牛仔褲的例子與我們特別相關,很具象,或許我們生活中其他東西也可以像這樣子共享,能夠循環利用。」她提及的例子是荷蘭 Mud Jeans 提供的牛仔褲租用服務,讓消費者支持循環經濟的同時也能兼顧時尚。

循環經濟的挑戰

然而永續發展的推動依舊是一場征戰。最大的挑戰是要與傳統經濟觀念拉鋸,譬如快速生產、刺激消費的經濟思維;另外,消費者能否愛惜租用商品或跳脫商品私有的想法,也是價值上的衝擊。

圖片來源:Pixabay / 作者:PIRO4D

但是我們能停下腳步嗎?

如同劉李俊達在演講中播放的第一張投影片──地球的衛星照片,「環境哲學家說這是一艘資源有限的太空船,我們不可能無限制地使用資源、無限制的發展。」或許一切得回到正視地球資源的有限性,那我們可以有什麼作為?

想想論壇授權轉載,原文標題:氣候變遷下 人類得靠循環經濟華麗轉身。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