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歲黃姓男子在海岸工作時,手掌不慎被竹片刺傷,到診所拿抗生素服用仍無改善、手掌腫脹,到醫院檢查確診感染海洋分枝桿菌。醫師提醒民眾傷口久不痊癒不可輕忽,應盡快治療。
光田綜合醫院感染科主任楊清鎮今天表示,最初收治黃姓患者時,他的左手掌、掌心及手背都出現紅腫且有痛感,給予強化抗生素後治療效果仍有限,病徵從左手腕竄至左前臂。
經會診骨科醫師楊鎮源,懷疑是最初被刺傷的傷口周邊出現感染性肌腱滑囊炎,並持續往左手腕擴散,經手術徹底清除,並做病理切片及細菌培養化驗,確認是海洋分枝桿菌造成,目前傷口已癒合。
楊清鎮說明,海洋分枝桿菌是一種主要寄生在海洋生物上的病菌,可存活在海水或淡水,適應攝氏 28 至 32 度水溫,超過 37 度則難以生存,海岸、水池旁可能沾染到水或水氣的東西上,都可能有海洋分枝桿菌附著。
他說,海洋分枝桿菌通常會感染魚類或兩棲類,而人是偶發性感染,一旦侵入人體,通常只會在附近筋膜漫延,不會侵入溫度較高的器官或內臟,但不代表對人體危害較輕,因一旦感染,傷口可能沒有明顯痛楚,病患輕忽使病況拖延,反而要經歷長時間治療。
多數病患感染是在處理海鮮時不慎手被刺傷,或是清洗魚缸而感染,不會人傳人,因此食用煮熟的海鮮就沒有感染風險,處理生魚、海鮮或清理魚缸時應戴防水手套防護。
楊清鎮表示,海洋分枝桿菌病例在臨床表現無專一性,可能出現丘疹、結節、膿泡,也可能痛、癢、無感覺或感覺異常,大部分患者發病 1 到 3 個月後才求診,因此可能遺忘接觸史,若發現皮膚有傷口異狀,務必及早就醫。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