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夏途島,由思想坦克授權轉載。
台語文的復振,有一些人在期待一步到位,好像只要政府一個政策強力推行下去,一切就會恢復正常,但現實就不可能。
像演化論當中,雖然突變扮演了不小角色,但突變也是一次變化一個小地方。我們不可能一夕間就從全華語社會,變回全台語社會,應該先在生活中,從 10~20% 逐步加重台語比例,如同當年一步步從全台語,變成今天幾乎預設全華語的社會一樣。
我有一位朋友一開始都只和我說華語,即使我一直和他說台語,但他真的很堅持,一定都用華語回,他年紀比我大,明明也會台語,然而就是很堅持。當我全台語時,他也會堅持全華語,也許他感覺到那個刻意,因此張開了他的防護網。後來,我開始台華語混講,過一段時間後,他好像忘記我在講台語,他也開始有時冒出台語對話。當初,國語運動時,一開始人們也是台華語交雜,直到今天才變成全華語。所以要進入到全台語的狀態,應該也要經歷一段華台語交雜的階段。
對於雙方都很有意識的人,我們可以繼續練習全台語,但是對於能力不夠或戒心強的人,也許實踐上應嘗試使用華台語交雜來突破華語的網羅。不過,這都還是彼此本來就都是台語人的狀況,現在比較大的問題,有很多年輕人日常生活台語的使用幾乎等於零,而那個僅存的零點幾,很多又只是髒話,對於這些年輕人來說,要在生活中使用台語可說舉步維艱,與生活中使用英語一樣不自然,除了極少數人特別有毅力有心,否則他們只會日復一日繼續現在的華語人生,除非整個社會的氛圍丕變,否則要他們轉軌到台語日常,可說難如登天。
愛爾蘭共和國自建國就很重視愛爾蘭語的保存,學校也都有教學,可是愛爾蘭語還是日漸萎縮,現在只剩西部很零星的幾個小鎮,人們會使用愛爾蘭語。致使這種情況的發生,最大的原因是他們日常生活不使用。如果日常生活不使用,就算學校有教,也會變得像學外語,大多數人學過即忘。
比較好的例子是加泰隆尼亞,他們採取的是沉浸式教學,也就是不論教數學、教歷史,教其他什麼課,全部都是使用加泰隆尼亞語做為教學媒介語言。未來如果師資足夠,也許我們應該朝這個方向發展,在較中短期,至少可以發展一些示範學校。然而,目前我們還沒有推行沉浸式教學的階段,至少要先做一些事,如果台灣人在生活中已經不肯使用台語,在情感上疏離它,任何政策的推行都會滯礙難行。
我們過去的先輩們,用台語創作了那麼多歌曲,用台語做那麼多戲劇,包括布袋戲、歌仔戲,以及不少現代電視劇、電影,甚至也已經有了純台語的文學創作,台語承載了那麼多我們的文化資產,如果台語死掉,這些東西都等於一夕間死去,再不為後人所理解。台語的復振成功是台灣文化建設一個最最重要的基礎,如果台語無法繼續活下去,我們立即失去一大塊的精神寶藏。
而在我們因為長期被灌輸對台語輕視的黨國意識形態,致使今天年輕一輩大量失語的時刻,我們的社會需要對台語環境做復健,這樣的復健不可能只靠學校教學,學校教學只不過類似醫師針對病疾的治療,治療頂多是切除過去黨國意識形態繼續餵毒的管道,然而萎縮的手腳不可能因為不再被毒害,就能自動恢復以前的健康。
即使學校的母語教學,也不過是類似營養劑的輸送,不活動筋骨,手腳就無法真正恢復行走工作的能力。既然是復健,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跑百米,我們的台語環境一定是要從一小塊漸漸擴大到全面,我們不要夢想一下子 100% 的台語社會,至少先做到每天對每個人都至少 20% 的台語環境吧!如果沒有經過 20% 的階段,怎麼可能走到 100%?
如果我們一直不做,一直期待奇蹟,那麼奇蹟永遠不會發生,這就是殘酷的事實。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