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只有不離開土地時,才有堅實的力量;一旦離開土地,他便變得軟弱無力。」
–海涅(Christian Johann Heinrich Heine)
19 世紀最重要的德國詩人海涅,於 1797 年的今天出生於今德國杜塞道夫(當時屬神聖羅馬帝國)的猶太家庭。
中學時代,海涅就寫酷愛文學,寫了他的第一批詩歌,但是家庭期待他從商,所以中學未畢業,就轉到一所商業學校,準備將來當商人。畢業後,他在富有的叔叔所經營的銀行實習,但顯然心有旁騖,心在文學。叔叔完全無法理解他對文學的興趣,所以叔叔有一句後來流傳的「名言」:「假如他能學點正經東西,他就不用寫書了。」商人與文學家顯然有著迥異的心靈世界。
叔叔又為他開了一家布店,但海涅很快就宣告破產。叔叔最後讓他遠離漢堡,去上大學。
海涅上過波昂大學、哥廷根大學及柏林洪堡大學。海涅進哥廷根大學時,因為身為猶太人,被一個同學侮辱,他向此人要求決鬥,結果學校為此開除他一學期的學籍;之後,海涅去柏林洪堡大學,聽過黑格爾講課,受到黑格爾的影響。但最後他還是回到哥廷根大學,於 1825 年海涅獲得法學博士。
從學商到學法,都不是他的志趣,他人生的最大成就與表現,還是在文學。尤其在他多次謀求國家公職,但都因他的猶太人身份而不成,他決定全心從事文學,透過當自由職業作家賺取生活費,後來他也當了新聞工作者。
但是他的自由寫作顯然不完全自由:1833 他的作品在普魯士被禁;1835 海涅和青年德國組織的作品在德意志聯邦被禁;1851 年,《浮士德博士》在普魯士和奧地利被禁。
海涅的代表作有《美麗的五月》,《一個少年愛一個少女》、《羅蕾萊》、《北海集》、《盧卡浴場》、《思想勒格朗集》《青春的苦惱》、《抒情插曲》、《還鄉集》、《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等。
海涅是作品被翻譯最多的德國詩人之一。他最廣為人知的一首詩,可能是由孟德爾頌為之作曲的通過音樂傳播的《乘著歌聲的翅膀》。
海涅喜歡旅遊,透過旅行結識很多思想大師,如歌德、馬克思…。他移居巴黎,深切了解法國與他的祖國德國的差異,他寫評論試圖讓雙方文化有所交流和理解。海涅比多數人更早地意識到了德意志民族主義的破壞性特徵,與法國的民族主義不同,沒有跟民主和人民主權意識結合在一起。為此,他在〈夜思〉一詩(1843)開頭寫下:
當我在夜裡想到德國,
我便不能安睡。
儘管海涅與馬克斯、恩格斯有不錯的交情,而且還曾經參與馬克斯的《前進報》和《德法年鑑》的工作,但他始終不是馬克斯主義者,他認為,共產主義思想中的唯物主義和激進作風,將會摧毀他所熱愛的歐洲文化中的很多內涵。
民主主義者的海涅,對於 1848 年發生在整個歐洲的革命,尤其是德國的四月革命,原本充滿期待,但 1849 年春夏的民主革命被鎮壓之後,海涅心灰意冷地寫下了〈在 1849 年十月〉一詩。
而海涅的身體也開始衰弱,包括神經痛,他度過了八年的所謂「床褥墳墓」,已經無法自己書寫,他只能口述詩歌和文章,讓人紀錄。
1851 年 10 月他出版了詩集《羅曼采羅》,1854 年出版了他的政治遺言《盧苔齊婭》。1856 年 2 月 17 日病逝巴黎。
原文出自李筱峰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