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暴圖強孤島長留典範
披荊斬刺文壇痛失先驅
–王白淵告別式上的弔聯
1902 年(日本明治 35 年)的今天,王白淵出生於彰化縣二水鄉惠民村。
台北師範學校畢業,任教公學校數年。1923 年到日本國立東京美術學校深造,畢業後,在日本岩手縣女子師範學校任教。
王白淵教學親切生動、談吐幽默風趣,經常笑容滿面,頗受學生歡迎。他在課堂上教授美術,但也常談論台灣獨立及其他的政治問題,也曾痛批日本財團三菱、三井搾取殖民地產業。學生對王白淵的言論普遍同情,甚至支持。
王白淵很欣賞印度詩哲泰戈爾,及獨立運動領袖甘地,曾在 1927 年撰寫〈詩聖泰戈爾〉,1930 年撰寫〈甘地與印度的獨立運動〉,將印度的文藝復興與獨立運動,視為亞洲從帝國主義解放的先聲。
1931 年王白淵出版個人詩集《蕀の道》(荊棘之道)。
在日期間與台灣文藝同人組織「台灣藝術研究會」,創辦《福爾摩沙》。
1932 年 9 月 22 日,王白淵在講課時遭到日警拘押,拘押的理由是:王白淵與吳坤煌、林兌等台灣留日青年籌組「東京台灣人文化同好會」,涉嫌從事反殖民運動。釋放後,王白淵遭學校解聘。
王白淵失去教職後,乃轉往上海,在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專擔任圖案系的教師,並以其講義著有《圖案概論》專書。
據說王白淵在華期間,曾經擔任過江青(當時在上海當演員)的日語教師。
二戰爆發後,王白淵在日軍進入法國租界後,右遭逮捕判刑,並被遣送回台,服刑 6 年,之後進入《台灣日日新報》任職。
戰後,王白淵曾與游彌堅、楊雲萍、陳紹馨、沈湘成、蘇新等人創立「台灣文化協進會」,任理事,並任該會機關雜誌《台灣文化》的編輯與主要撰稿人。之後,先後在李純青的《台灣評論》及《台灣新生報》編輯主任。也在《政經報》與《台灣評論》撰稿。並與蘇新結合一批左翼青年創辦《自由報》。
戰後由於許多來台的中國軍政人員不適應台灣的社會文化,經常指責台灣人「奴化」,王白淵不服氣,為文還擊:
「許多外省人,開口就說台胞受過日本奴化五十年之久,思想歪曲,似乎以為不能當權之口吻。我們以為這是鬼話,除去別有意圖,完全不對。那麼,中國受滿清奴化三百年[按:應該是二百六十多年]之久,現在女人還穿著旗袍,何以滿清倒台後,漢人仍可當權呢?台胞雖受五十年之奴化政策,但是台胞並不奴化,可以說一百人中間九十九人絕對沒有奴化。只以為不能操漂亮的國語,不能寫十分流利的國文,就是奴化。那麼,其見解未免太過於淺薄,過於欺人。」
(見《政經報》(1946.1.25 社論〈告外省人諸公〉)
文化的隔閡、政治的腐敗終於導致 1947 年二二八事件爆發,前述的刊物皆遭停刊。王白淵也遭拘押,幸虧得到游彌堅的擔保得以出獄,未遭殺害。
然而,從二二八事件到接下來 1949 年之後的白色恐怖,王白淵仍遭到國民黨政權的壓迫,坐牢三次。
出獄之後,王白淵職業很不穩定,曾先後在鋁版廠、紅十字會、電器公會、手工藝中心等任職。也在大同工學院、中國文化學院、實踐家專等校兼任講師。
陳芳明敘說王白淵,說:「1947 年以後,他埋身在史料與文獻裡,是當世的一部活字典。」
晚年的王白淵著手整理文獻, 1954 年在《台北文物》發表〈台灣美術運動史〉。
1965 年王白淵因尿毒症併發症過世,享年 63 歲。
借用吳濁流對王白淵的評語作總結:
「白淵兄和藹待人,誠懇地幫人家的忙,都是出於他秉性的流露,可說是一個人道主義者。他到了要死了的臨終瞬間,還自信他不會死,精神可嘉而且尚抱著一個樂觀的希望⋯⋯。」
原文出自李筱峰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