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國防副部長柏鴻輝立陶宛演說 向北約成員談中俄威脅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國防部軍政副部長柏鴻輝近日訪問立陶宛,期間在有多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NATO )成員國軍方代表出席的安全事務論壇演說,從台灣視角分析烏克蘭戰爭 2022 年全面爆發以來的地緣政治變動,觸及中國與俄羅斯的聯合威脅。

「防衛波羅的海」會議( Defending Baltics )8至9日於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 Vilnius )舉行,柏鴻輝首度公開以副部長身分,對數百位聽眾演講。大會官網介紹他是「台灣國防部副部長」。

這是繼 2022 年 12 月低調出訪後,柏鴻輝第二次訪問立陶宛,公開演說則是第一次。

會議講者包括立陶宛國防部長、參謀總長,以及北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部副參謀長等。柏鴻輝是應主辦單位之一、立陶宛非政府組織「公民韌性倡議」( Civic Resilience Initiative )邀請發表演說。

柏鴻輝近日接受中央社採訪時說,俄羅斯 2022 年2月全面侵略烏克蘭後,各國更加關注中國對台灣的灰色地帶衝突活動並試圖了解其目的,他的演說重點之一即為「為何發生在亞洲的事足以影響全球,包括歐洲」。

中共火箭軍9月 25 日往太平洋公海海域發射1枚攜載模擬彈頭的洲際彈道飛彈( ICBM ),是中國時隔約 44 年再度往太平洋試射 ICBM 。飛彈自海南島升空,往東飛行近1萬 2000 公里,落點位於南太平洋法屬玻里尼西亞周邊海域。

柏鴻輝指出,若以位於南海的發射地點為圓心、 360 度畫一個圓,則這枚 ICBM 的飛行距離事實上涵蓋澳洲、非洲、歐洲,直接威脅大西洋。

他說,只要往不同方向把試射範圍畫出來,各界即可一目了然,這是攸關全球、而不僅是區域安全的事。

另一方面,近兩、三年中國海軍的力量投射範圍明顯呈現全球擴展趨勢。柏鴻輝舉例,共軍航空母艦過往僅在美國關島西方海域現蹤,今年則進一步通過關島、出沒於關島東邊水域,引起美方高度關注。關島是第二島鏈核心。

此外,中俄海軍近年強化聯合演訓,範圍和規模皆有增加,此趨勢可回溯至 2022 年俄羅斯全面侵略烏克蘭以前。

柏鴻輝向中央社提到,中俄艦隊聯合航行範圍已突破第一和第二島鏈,直逼阿拉斯加,影響美國和加拿大等北約國家安全,接下來要突破的「可能就是第三島鏈」。

柏鴻輝示警,共軍可以試圖將應用於台灣的灰色地帶活動套用於關島,甚至在必要時,試圖對關島實施「封鎖作戰」。

他說,他在會議演說期間也提醒聽眾思考,中俄是否可能透過軍演相互掩護、實現力量投射範圍全球化的野心。

不僅是 ICBM ,以中國海軍為例,其活動範圍已近逼大西洋。北約國家持續關注的相關發展包括中國試圖在臨大西洋的非洲西岸建立海軍基地,以及北極冰層融化、新航線浮現及中俄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恐導致中國軍力更容易投射至大西洋。

儘管中國海軍船艦並非第一次途經波羅的海、前往聖彼得堡參加每年7月舉行的俄羅斯海軍節國際慶典暨大閱兵,今年共軍一艘 052D 型飛彈驅逐艦與會,仍引起北約國家關注。

原因包括這是中方迄今參加該閱兵慶典的最先進軍艦,以及在瑞典、芬蘭去年相繼成為北約成員國之後,波羅的海幾乎已成「北約內海」(俄羅斯仍有領土臨波羅的海水域)。

根據公開資料,中國軍艦之前曾於 2017 年、 2019 年參加在聖彼得堡的年度俄羅斯海軍節慶典。 2017 年7月,中國軍艦首次訪問俄羅斯臨波羅的海的波羅的斯克( Baltiysk )軍港,雙方舉行聯合演訓。演訓結束後,中國軍艦駛往聖彼得堡,參加慶典閱兵。

柏鴻輝演說時引用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 CSIS )統計資料指出,自 2022 年2月至今年8月,中俄在世界不同地點已舉行超過 20 次聯合軍演。根據大會照片,柏鴻輝在地圖上標記相關軍演舉行地點,其中包括位於波羅的海東部的芬蘭灣、南非海岸、東西伯利亞海、白令海。

公開資訊顯示,中俄海警船本月首次在太平洋北方聯合巡邏,途經日本海抵白令海,並穿越白令海峽進入位於東西伯利亞海以東的楚科奇海( Chukchi Sea )。

另一方面,中俄9月中旬舉行近 30 年來最大規模海上軍演,範圍涵蓋太平洋、北極海、地中海、裡海、波羅的海,出動餘 400 艘水面艦艇和潛艦、近 120 架軍機。

柏鴻輝示警,各國有必要留意中俄以「自由航行」為掩護,步步進逼、溫水煮青蛙,逐步增強實力並藉機生事。

他說,中國用於台灣的灰色地帶衝突手段事實上可以擴大應用至其他國家,只不過在台灣先行測試。台灣樂於與任何理念相近國家分享經驗、合作對抗威權。

柏鴻輝另也在演說提到北京扭曲並錯誤詮釋聯合國大會 2758 號決議、藉此合理化對台灣的主權主張。他指出,這是北京對台灣和對國際社會的法律戰一環,各理念相近國家應合作抵制。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