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laudius
Bruno Mars 在高雄兩場演唱會吸引場內外 15.7 萬粉絲聚集,二天以來,高雄捷運共計疏運 53.6 萬人次,市區飯店爆滿。而今天 Maroon 5 也宣布明年情人節將在高雄開唱。
然而,儘管演唱會經濟蓬勃發展,仍然有許多針對高雄的嘲諷聲浪,諸如某環團近日就批評演唱會是「煙火式觀光」、《聯合》指出「經濟加持不到南高雄」、近年多位藍營民代更拼命批評場館場租補助。
這種批評存在已久,例如黃色小鴨時就有許多網路酸民強調高雄只會「辦活動」,人潮商機都是「暫時的」、「表面的」。除了演唱會,包含文博會、台灣設計展、台灣燈會⋯⋯這些活動都會有類似的批評。
但我們先前就說過,酸民越酸,高雄活動越多,而且品質越來越高。
酸民長期誤解一些概念,把演唱會太過簡化,好像買來幾管煙火想放就放,那請問怎麼沒有全台開花,每個縣市天天都邀國際天團演出? 以下要澄清幾個概念:
- 演唱會是流行音樂產業中固定的重要大餅
在實體唱片銷售於 2000 年代初期下滑後,體驗經濟重要性日益增加,在 2010 年演唱會營收均穩定占產業 3 成上下,例如疫情前的 2018 年,「流行音樂展演業」營收約 53.27 億,占流行音樂產業總營收 27%。而雖然疫情期間實體表驗受重創,但 2023 年全球演唱會市場復甦,PwC 估計市場規模超過 230 億美元,是流行音樂產業中重要的一塊大餅,當然不是什麼時有時無的煙火產業。
當然你會問,這錢是誰賺走了?除了歌手與經紀公司,籌劃演唱會的展演服務公司占了相當比率營收,例如舉辦 Bruno Mars、Maroon 5 的 live nation (理想國演藝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美國跨國企業,在台灣的分公司負責統籌台灣場售票辦理,也就是國際演唱會除了在地協力廠商所得外,大部分營收仍歸外商所有。 - 演唱會經濟大幅挹注城市消費
那麼城市要賺什麼呢? 當然就是歌迷帶動的消費經濟,包含交通、住宿、消費等費用,將大幅挹注城市經濟。
例如最為人熟知的「泰勒絲經濟學」(Swiftonomics),就是指 Taylor Swift 帶來的周邊經濟效益。泰勒絲 4 場東京演唱會,經濟效益預估為 341 億日圓(約新台幣 72.2 億元)。新加坡 6 場經濟效益約 2.25~3 億美元(台幣 72~96 億元),並讓當月新加坡住宿預訂量增加 10%。
因此新加坡以一場傳聞 300 萬美元(約台幣 1 億元)贊助費,獲得泰勒絲在東南亞國家的獨家演出。這是新加坡旅遊局透過休閒活動基金,並由政府成立的加冷體育管理控股公司(KASM)直接前往美國遊說所促成。
而去年來高雄開唱的 Coldplay,今年同系列巡演在新加坡則連唱 6 場,為新加坡貢獻 9600 萬新元(台幣 23.6 億)經濟價值。
有鑑於此,泰國、印尼政府都表示要積極邀請國際巨星開唱,印尼更準備約 6400 萬美金的演唱會競標基金來贊助類似活動。
相比之下,高雄 2023 年舉辦了 117 場演唱會,估計產值達 45 億台幣。除了部分場有免場租優惠以外,並沒有直接補助這些巨星演唱費用,根本是賺爛了。 - 城市策展能力是一種綜合實力
然而話說回來,巨星到某城市開唱,只是為了補助款,或只是看場館大小嗎? 顯然不是的。
新加坡前總理李顯龍更暗指,就算新加坡不給補貼,泰勒絲也不會去其他國家。
這背後的自信,就在於新加坡在航班、大眾運輸、安全保障、行政能力上給予的信任感。這也是新加坡長期推動「活動驅動型旅遊(Event-driven tourism)」累積的成果。
其實在高雄,前市長韓草包,同樣也曾效法新加坡,放話要舉辦 F1 賽車大獎賽、邀請巨星等政策試圖提振觀光,只是草包市府太爛,什麼都做不出來而已。
相形之下,現在的高雄市府帶入能更豐富「體驗經濟」的「策展能力」,成為建構城市品牌的一環。
除了從 200~50000 人都齊備的場館優勢,高雄各場館之間也有完善的軌道運輸,交通局會針對活動量身訂做疏運計畫,並透過人車潮大數據系統進行快速疏導,環保局和工務局負責場館周邊維護與動線改善,經發局和觀光局則透過夜經濟折購券與各類優惠活動,讓人潮增加在地消費。
不斷操練下來,除了向合作廠商證明城市的活動能力良好,也能讓每次活動的效益擴大,進而讓更多商家雨露均霑。這樣的策展能力,就是城市能持續吸引大型活動的實力所在。
以國際天團的演場會而言,並不是只有北高雄的飯店、夜市客滿,反而是南高雄的觀光飯店、商圈業績都有明顯提升。活動是整個城市一起動起來,特定媒體可以不用再見縫插針了。 - 借力使力建構完整產業鍊
其實,好過日兩年前也曾質疑過高雄的演唱會發展政策,但從現況看來,我們那時候的憂慮之處都有在進步。
例如好過日曾經提到,在高能見度的大型專場之外,高雄中小型表演活動場次仍遠較北部來得少,但在疫情後,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場次穩定攀升,去年大型音樂企劃共計 18 場次,海音館(5000 人等級)和海風廣場(1 萬人等級)演出共 90 場。而規模較小的 Live Warehouse 則共有 116 場。如今看海音的活動冊,每個月都有 20 多檔活動,也有助培養在地市場。
我們提到的另一個問題,則是高雄在地現場表演支援公司(從策劃到燈光、音響等技術)與專業人才的欠缺,但這幾年來,高雄流行音樂中心起到持續培育人才與吸納企業的作用,如進駐海音的「夥球擊」,已有舉辦大型專場的能力。
當然,高雄的影視多媒體產業產值與產業鏈規模還是遜於北部,這也是我們持續在關注的議題。不過,文化產業的發展並非單純看人口、資金多寡,城市意象與城市品牌能否和創作動能結合,也會是吸引產業與人才聚集的一個方向。透過演唱會經濟的練兵,高雄建立起一個能被看到的舞台,有了嶄新的城市視野,就能在這個台灣獨有的港市中,一再端出各種活動變化,並讓參與其中的人才深耕落地。
這是我們期望的城市發展方向,如果了解其中脈絡,演唱會經濟可以作為城市轉型的火苗,而不是某些人眼中短暫的煙火。
原文出自高雄好過日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