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李筱峰專欄》燦爛的星辰——金賽(Alfred Charles Kinsey)

金賽(Alfred Charles Kinsey)

以「性學博士」見稱的金賽(Alfred Charles Kinsey)是今天的冥誕壽星,他於1894年出生在美國新澤西州霍博肯的一個清寒家庭。

由於金賽童年住在不衛生的環境下,得了佝僂症、風濕熱及傷寒。家中無法支付醫療費用,佝僂症導致他的脊椎彎曲。

金賽的父母都是非常虔誠的基督徒,父親管教非常嚴厲,星期天除了與宗教相關的活動外,其他娛樂活動都必須依照教義,不能在該天使用上帝沒有製造出來的東西。在生活上也有許多性的禁忌,金賽自己也曾經參加基督教青年會(YMCA),沒想到金賽後來成為突破禁忌的「性」議題的「性學博士」。

其實,除了以「性學博士」見稱之外,金賽是生物學家、昆蟲學和動物學教授。

金賽19歲進入了鮑登學院並選讀生物,特別喜歡研究昆蟲。他以優異成績完成了生物學和心理學的課程。

1919年,他完成了關於「五倍子蜂」的博士論文,獲哈佛大學自然科學博士。(在金賽去世後兩年,他的妻子將金賽一生所收集的750萬昆蟲樣本全送給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生物學入門》(An Introduction to Biology)一書,是金賽在印第安納大學動物系任教的教科書。

1938年他開設「婚姻課」講座,很受歡迎,激發他進行性研究的動機。在經過多年調查後,他分別於1948年及1953年出版《男性性行為》(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和《女性性行為》(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Female)兩書,轟動一時,兩書被合稱為『金賽報告』,還以「金賽量表」而知名。金賽因此登上《時代》雜誌(1953年)的封面。

「婚姻課」講座中,第一堂「社會的生物學基礎」,金賽先討論人類以外的物種的性行為,並以此質疑宗教及社會對個人的約束,認為「社會對個人的約束已經過分到危及社會自身基礎的地步。」,接著他批評維多利亞道德對性的忽略,以致大多數新婚夫婦的性知識薄弱。他對學生說「我在這裡所上的生物學知識,如果在一個無禁忌的社會裡,12歲小孩就應知道了」;在最後的講課「個體變異」中,金賽利用了「常態分佈曲線」去說明男女性器官的個體差異,並指出因為幾乎所有「性倒錯」很少有礙別人,故以生物學角度來看,不能稱為變態。

金賽的研究內容與教學必然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當時許多牧師認為金賽的課程根本是在教唆青年犯罪,聯署要求停辦課程。在各方壓力下,金賽放棄了婚姻課的教學。

1970年代的台灣,也有金賽報告的中譯本《性心理學》出版,當然出版之後,旋即遭警備總部查禁!

1956年8月25日,金賽因心臟病及肺炎去世,享年62歲。

其實,金賽是雙性戀者,他曾表示,以前在父親對性的禁錮之下,他受到相當的壓抑與折磨,他認為那些禁錮是多餘的。

金賽是人類性學研究的開創者,影響了美國乃至全球的社會和文化價值。在金賽的年代,即令美國社會也是談「性」色變(臉紅),金賽讓許多對「性」不便啟齒的人,可以開口。今天大家則已談「性」自如了。

不過,性侵、性騷擾,絕非金賽的本意!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